楠木軒

長三角銀行業如何向數字技術要效益

由 哈愛朵 釋出於 財經

應對疫情影響,防範產業鏈“斷鏈”風險,產業鏈和供應鏈呈現出向區域、雙邊,或向本國內集中的小範圍“自力更生”新趨勢,逐漸形成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格局。在此背景下,如何向數字技術要效益,是長三角區域銀行業面臨的新課題。

技術革新加速銀行業態變遷

從2G到5G,移動通訊技術迭代發展迅猛,在此背景下,銀行物理網點最佳化和調整也加速推進。銀保監會金融許可證資訊平臺數據顯示,2018年5月6日至2020年5月4日的兩年間,已有6134家銀行分支機構終止營業,同期新開張的分支機構只有1541家,淨減少4593家。與此同時,多家銀行的5G網點、無人網點、DIY銀行等新型智慧網點相繼亮相,以線上平臺為主、以線下網點為輔,線上與線下相融通,強化銀行網點與周邊生態、社群的互動的綜合化智慧化方向發展,或成未來銀行終端的主要形態。

事實上,銀行網點的數字化轉型,只是銀行業進一步增加金融科技投入,探索更多線上和數字化業務的縮影。據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布的《2019年中國銀行業服務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末,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網點總數達22.8萬個,其中年內改造營業網點15591個;2019年銀行業金融機構網上銀行交易筆數達1637.84億筆,其中手機銀行交易筆數達1214.51億筆,交易金額達335.63萬億元,同比增長38.88%,全行業離櫃率高達89.77%。

新冠疫情的發生,更進一步激發了社會對線上金融服務的需求。銀保監會接連發文,要求銀行保險機構積極推廣線上業務,最佳化豐富“非接觸式服務”渠道,並取得顯著效果。不過,儘管銀行業的離櫃率已接近90%,但線上服務並不完整,如對公業務、私人銀行業務、大額交易業務等,在數字化轉型方面發展的空間仍較大。

“節點銀行”或成新業態

在全球疫情形勢依然嚴峻和世界經濟下行的背景下,長三角區域銀行亟待探索數字化轉型。然而,數字化轉型面臨知易行難的困局,資料顯示,相較於2018年10月,長三角區域四大商業銀行和股份制銀行網點總計減少83個,而城商行網點卻新增93個。從分佈來看,台州網點總計新增17個,其次為寧波(13個)、上海(11個)。除常州、蕪湖、池州有少量網點減少外,大部分城市網點數均有不同幅度增幅。

未來,長三角區域銀行應結合發展戰略,規劃、梳理和調整本行相關業務,同時實施主動合作戰略,透過API融入更多開放的外部場景策略,在實踐中培養原有客戶的數字金融習慣。例如,加強與金融科技公司合作,推進銀行業數字化轉型速度,建立起區域結盟合作的生態系統,加強區域整體規劃避免分散的資源投入。針對客戶群體的服務偏好,強化數字戰略和策略選擇,採取相應的服務模式與合適的產品,從而形成數字化需求的長三角社群服務空間。此外,在制定數字化戰略目標時,針對資源有限問題和一線員工眾多的特點,物理網點亟須明晰戰略方向,充分挖掘IT潛力,選擇補短板點突破模式和創新並舉的策略。

“節點銀行”的概念產生於區塊鏈社群的網路節點,而區塊鏈社群的金融服務是建立在“新基建”的基礎之上。整體來看,“節點銀行”的“新”體現在技術新、模式新和領域新三方面。

首先,“節點銀行”技術主要以雲計算、大資料、物聯網、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新一代資訊科技為基礎,透過API介面,建立起對外加密通訊,對內業務分配的服務模式,為服務長三角區域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等,提供其區域融資需求的重要載體

其次,區域數字金融為加速長三角新技術產業的應用,支援區域創新應用和產業形態、擴大區域新供給,需要形成新的長三角區域數字金融服務模式。

最後,“節點銀行”以節點方式參與系統服務,傳統銀行已經蛻變成社群服務的“節點”,從而銀行形成了新的服務模式。

如何更好應對挑戰

基於科學認識形勢、把握銀行業發展,為我國金融業作出前瞻性戰略選擇,形成新的金融發展格局,才能更好地使長三角區域數字金融引領我國金融業走向服務數字社會發展的新境界。對此,筆者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1、“新基建”賦能新發展。長三角區域銀行業“新基建”面臨的主要問題,一是由於技術研發投入高,失敗風險大,需要長三角銀行業自身實驗室的合作試錯機制配合。其次,“新基建”專案對民營金融科技企業的准入條件高,參與難度大,期望相關政策給予民營金融科技企業平等准入的競爭機會。

2、增強“互聯互通”的網路建設。在金融行業的技術標準以及融資需求上,由於現代工業大規模採用機器系統的連續化、均衡化和自動化生產特性,金融機構互聯現代工業的設計、生產到服務等整個環節,需要依靠數字化的稽核和控制的網路協同,需要金融機構IT與OT的不斷融合,而不同機構間的IT和OT網路協議存在差異,需要長三角區域政府或金融行業協會牽頭,構建統一的長三角區域銀行業網際網路標準體系。因此,長三角區域銀行業新基建的投入和試錯等,需要長三角區域政府部門的協調與引導,如三省一市的政府牽頭組織金融產品方和龍頭金融企業共創,構建長三角區域5G金融服務網應用場景等。

3、加強人才體系建設。在金融資本與金融人才培養方面,長三角區域銀行業“新基建”的發展機遇與挑戰共存。新生態佈局將對銀行業自身資金保障、員工能力要求以及人才梯隊建設提出更高的需求,要抓住新一輪“換道超車”的機遇,人才建設尤為重要。對長三角區域而言,一方面可面向全球引進人才,並籌建長三角區域銀行業創新研發機構,另一方面,長三角區域銀行業應併購全球化的優質金融科技企業,以提升長三角區域金融技術追趕的速度。此外,政府部門應重點彌補雲技術、區塊鏈網路的軟體研發、半導體裝備等產業短板。

4、推動資訊科技研發。在金融技術的研發上,金融資料中心服務屬於金融業高新技術範疇,後疫情時期,金融技術的發展與更新的速度將明顯加快,且金融行業的技術門檻也越來越高。由此,長三角區域金融資料中心服務和通訊網路技術的資金需求量也將明顯上升——不僅亟待購置效能優良的主機、資料儲存裝置以及影片監控與音影片感測裝置等高價值軟硬體設施,在研發團隊和網點營銷方面,長三角區域銀行業也需要持續加大社群節點的培育和投入。對此,在整體發展規劃、精準定位、技術和資金來源及人才培養等多方面,政府部門應當給予金融政策支援和指導,如給予資金稅收、人才配套服務等政策扶持。

5、打造科技創新的長三角區域銀行服務模式。從銀行業態看,銀行服務模式隨網際網路的發展而演進,應充分發揮金融科技公司的改革紅利,培育一批在長三角區域銀行服務場景方面凸顯金融科技核心競爭力,彌補長三角區域金融技術和市場在外的短板,推動長三角區域金融科技的高質量發展,以應對國際金融市場競爭帶來的嚴峻挑戰。

6、打造健康的長三角區域供應鏈金融服務模式。從本次疫情對供應鏈金融所服務企業情況來看,長三角區域公司的多元化發展勢頭明顯,在經濟增長時期無法評判公司戰略的優劣,但疫情之後將逐步見分曉。展望未來,應發揮專業銀行精準的供應鏈金融服務優勢,避免貪大求全的供應鏈金融服務模式。同時,須創新銀行服務的生態環境,尤其是提升對科技人才的包容和吸引力,以及資訊和資金的匯聚能力。為此,政府部門應當支援銀行業科技創新的環境建設,思考如何把智慧財產權成果轉化為盈利能力、如何打造供應鏈金融精準服務新模式等問題。

(作者繫上海財經大學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研究院客座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