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57號|這項改革將讓服務實體經濟的“毛細血管”中小銀行活起來、強起來

說起銀行,大多數人通常首先想到的是工、農、中、建、交這些國有商業銀行。其實,在我國商業銀行家族中,除了國有商業銀行和全國性股份制銀行,還有數量眾多的城商行、農商行、農信社、村鎮銀行等,數量多達4000多家。

  

近日,國務院金融委辦公室宣佈11條金融改革措施,其中第二條就是出臺《中小銀行深化改革和補充資本工作方案》,這裡的中小銀行,指的就是這些機構了。

  

很多中小銀行的名字你可能都沒有聽說過,但中小銀行這個群體的作用卻是不容忽視的。中小銀行在我國銀行體系中家數佔比為99%,資產總額佔比在四分之一左右。中小銀行不僅是我國銀行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它們紮根基層,天生具有普惠性質,在服務基層居民、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等領域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財經57號|這項改革將讓服務實體經濟的“毛細血管”中小銀行活起來、強起來

  

凡事有利就有弊。中小銀行有普惠性、靈活性、便捷性等優勢,但也有自身弊端。比如,受地方政府幹預較多,地方行政色彩較濃;比如,股東結構複雜,公司治理不完善;比如,有些中小銀行耐不住“支農支小”的寂寞,偏離主責主業,盲目發展等。

  

近年來,包商銀行等風險事件的發生,讓公眾對中小銀行的信任度有所下降。一有風吹草動,就會觸動公眾敏感的神經,也曾因為謠言等原因發生過幾次集中提款事件。尤其是在當前受疫情影響中小微企業經營困難的背景下,中小銀行的客戶基礎受到衝擊,信用風險有所上升,中小銀行的生存壓力加大。

  

資料顯示,今年一季度末,全國134家城商行不良貸款率2.49%,農村中小銀行不良貸款率4.9%,這兩個資料均高於銀行業整體水平。

  

一方面是上升的信用風險,一方面是實體經濟對融資的渴求,如何讓數量眾多的中小銀行活起來、強起來,提升其抵禦風險和信貸投放的能力,是個迫切話題。這也是深化中小銀行改革的原因所在。

  

改革怎麼改?金融委明確,加快中小銀行資本補充,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多渠道籌措資金,把補資本與最佳化公司治理有機結合起來。

  

俗話說,有多大本錢做多大買賣。資本就是銀行的本錢。銀行是槓桿經營的,在不低於10.5%的資本充足率的監管要求下,1塊錢的資本可以進行大約10塊錢的貸款投放。銀行槓桿的放大效應,是其他行業比不了的。但反過來說,如果資本不足,銀行的放貸能力就會受到影響。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實體經濟渡過難關需要信貸支援,銀行不良貸款的暴露需要加大核銷力度,這都需要充足的資本作支撐。


財經57號|這項改革將讓服務實體經濟的“毛細血管”中小銀行活起來、強起來

  

根據此次改革方案,要推動中小銀行多渠道多形式補充資本。

  

沒有資本是不行的,但僅有資本也是不夠的。中小銀行要真正實現“強身健體”,還必須解決公司治理缺陷、業務定位模糊、風險管控薄弱等問題。金融委提出,把補資本與最佳化公司治理有機結合起來。

  

公司治理,聽起來很抽象,但其實包含的具體內容很多,包括股權結構、“三會一層”架構、風險控制體系、激勵約束機制等。其中股權結構是公司治理的基礎。有個別小銀行,股東甚至達到上萬個,其公司治理之薄弱可以想象。

  

中小銀行的公司治理一直是監管重點。去年銀保監會針對股東股權與關聯交易問題開展了專項整治,查處了一些股東股權違規問題,清理了多個自然人或者法人代持股東。

  

雖然取得一定成效,加強中小銀行公司治理仍然任重道遠。建立依法透明高效、真正相互制衡、適合中小銀行特點的公司治理機制,正是此次改革的主要任務。

  

找準定位,迴歸“支農支小”的本源,也是中小銀行在此次改革中面臨的重要任務。經過經濟週期的考驗,一些中小銀行應該已經從偏離主業、盲目追求速度和規模等的做法中得到教訓。深耕地方,不求“大而全”,力求“小而美”,既是中小銀行的自身優勢所在,也是防範風險的需要。

  

夯實基礎、糾偏方向、完善機制,相信透過此次改革,眾多中小銀行將走出困境、迎來發展新天地。


記者李延霞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525 字。

轉載請註明: 財經57號|這項改革將讓服務實體經濟的“毛細血管”中小銀行活起來、強起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