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丨“去全球化”只會傷害美國企業

本文共1640字,預計閱讀時間4分鐘。

外媒丨“去全球化”只會傷害美國企業

8月20日,《哈佛商業評論》刊發文章《放棄全球化只會傷害美國企業》。文章指出,新冠疫情的影響和中美競爭將會導致全球經濟執行模式發生改變。但是全球化經濟的基礎,以及中國在其中發揮的作用不會被動搖。

疫情雖未結束,但是推測它將如何永久改變世界的聲音已是不絕於耳。病毒暴露了供應鏈的脆弱性,加之中美貿易戰的影響,一部分人預測,“去全球化”將成為後疫情時代的發展趨勢。

然而事實上,美國的跨國公司都清楚的知道,從長遠來看,供應鏈“去全球化”和與中國“脫鉤”只會降低它們的競爭力,無論對內還是對外。這場由美國主導的商業去全球化,最終將會造成美國在經濟和政治上的孤立無援,而企業迴流對於提高供應鏈彈性,或許只是杯水車薪。

外媒丨“去全球化”只會傷害美國企業

美國企業需要全球化

美國最領先的科技公司無不依靠全球規模的銷售和運營,以保持其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優勢。比如半導體、超清潔柴油發動機和電子產品都需要高昂的研發經費。諸如英特爾、康明斯和蘋果這類企業,如果不能在中國進行生產和銷售,它們的全球領導地位將瀕臨崩塌。

美國對華貿易順差的行業幾乎都是高附加值產業,而中國擁有著全世界最大的高附加值產品市場,並很可能持續以更快的速度增長。因此,如果中美因技術競爭而互不開放,對於美國並不是好事。

絕大多數美國公司的海外子公司都選擇在當地進行生產和經銷。最近的中美貿易關係已經證實,限制零部件的境外進口只會提高美國國內的生產成本。紐約聯邦儲備銀行曾測算,對華加徵關稅會使每個美國家庭損失620美元。

新冠疫情期間,美國對華貿易逆差有所縮小,並非是因為企業迴流,而是美國消費者整體減少了對商品的購買,而這其中也包括從中國進口的商品。

此外,美國公司在機器人等領域依賴於國外生產的廉價部件,這也反過來為美國的高附加值出口創造了條件。這些中間產品的全球貿易是一條寬闊的雙行道。美國對外出口的中間產品幾乎和進口的一樣多。因此,限制從鋼鐵到半導體等中間產品的跨境貿易,只會提高各地的價格,對任何國家都不利。

全球化並非只惠及中國人

中國正在積極地順應全球化,推動高附加值產業的發展,為“一帶一路”海外專案提供支援,並拓展海外市場的投資和運營。

包括很多央企在內的中國跨國公司,都希望建立起完善且國際化的生產、研發、銷售和運輸網路,利用不同地區的優勢來提高自己的競爭力。隨著中國國內經濟增長放緩,中國企業正越發關注海外市場。

美國媒體將 “一帶一路”形容為,以苛刻的條款向新興市場客戶出售大型專案。但事實上,“一帶一路”有不少規模較小的專案,旨在與東道國在醫療保健、城市交通和其他基礎服務領域進行密切合作——這無非是中國企業在尋求全球化的合理舉措而已。

去全球化的支持者們,不僅低估了取代全球供應鏈的難度和代價,還誇大了成本和彈性之間的衝突。很多公司向國外尋求的是智力成果,比如波音787之所以是一個具有革命性的機型,是因為它的機翼和前機身來自日本,而日本掌握著獨特的碳纖維工程技術。

跨國公司是善於適應新的國際環境的。除了增加在岸生產和儲備之外,它們還擁有其他增強供應鏈彈性的手段。比如採用雙重供應來源,額外開發一個與當前風險互補的供應商;比如敦促供應商設立更加靈活的工廠,來進行稀缺產品的生產;比如建立即時資訊共享系統,以便更加迅速的識別和應對風險。更強的韌性並不意味著放棄成本管控,但確實需要建立更加密切的合作。

歸根結底,全球化之所以發生,是因為它創造了價值,並開發了企業的潛力。全球化並非只惠及中國人,因為美國每年出口價值2.5萬億美元的商品和服務,這個數字僅次於中國的2.8萬億美元。並且,美國的出口產品大多是高回報的,而且是整個經濟體中表現最優良的那12%。

因此,不難看出,一個“去全球化”的世界會奪走我們最好的東西。

投稿/糾錯:[email protected]

加入我們:[email protected]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586 字。

轉載請註明: 外媒丨“去全球化”只會傷害美國企業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