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要用好穩增長壓力較小的視窗期,推動經濟穩中向好,凝神聚力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通國內大迴圈、國內國際雙迴圈堵點,為“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提供持續動力。
打通堵點對構建新發展格局至關重要。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堵點在哪裡?就在現代流通體系上。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注重需求側管理,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才能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如果生產、分配、交換、消費不能打通,就無法形成動態平衡;如果缺乏現代流通體系支撐,就無法實現整個國民經濟整體效能的提升。在疫情期間,復工復產最先恢復的是投資企業,然後復商、復市,再後復學,其順序取決於流通制約。大部分人不能流動,消費就很難上去。如果不解決現代流通的問題,包括商流、物流、資本流、資訊流和人的流動,國民經濟大迴圈就不能順暢實現。
國內大迴圈的堵點多個環節都存在。由於技術原因,產品競爭力還不強,時常被“卡脖子”;由於存在“過度”生產,導致價格大幅度波動,“豐產不增收”挫傷生產者的積極性。中等收入群體佔比偏小,低收入群體形不成有效需求,效率與公平的分配矛盾對經濟迴圈阻礙非常大。流通環節成本高、效率低,成本明顯高於其他發展中國家,更高於發達國家。各地對車輛超載的規定、進入城區貨車的標準要求、對鮮活農產品運輸的界定不同,各種罰款增加了成本。海運、鐵路運輸和公路運輸標準不一,需要轉運,必須要重新分裝打包,也增加了成本。消費是經濟發展的“壓艙石”,也是整個迴圈的歸宿,但目前儲蓄率過高,而消費率過低,一旦較大比例儲蓄沒有效轉化為有效投資,勢必掣肘經濟迴圈。
國際迴圈的堵點更為複雜。我國作為進口方,主要需求國際先進技術及其產品,而發達國家是否願意出口,變數甚大,事實證明“卡脖子”越來越多。而從出口看,我國成為中等偏上收入發展中國家之後,很多發達國家阻止我國淨出口,相應產品的出口基本上沒有進一步擴大的空間,這種模式的經濟交往仍具有很大不確定性。
打通雙迴圈的堵點關鍵靠制度創新。針對國內大迴圈的堵點,需要加大研發投入和研發支援力度,牢牢抓住自主智慧財產權,降低對國外進口晶片、控制器等核心技術的依賴。透過城鄉要素融合等措施,實現農村土地的資本化收益,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減少流通費用,降低高速通行費,在運輸條件、物流車輛載重、生鮮產品標準等方面,建立全國統一標準,消除地區差異,降低物流成本。刺激居民消費,關鍵要降低居民對未來支出的不確定性,減少預防性儲蓄。這就涉及深化住房、醫療、教育和養老等方面的改革。深化制度型開放,推動更高水平更高標準的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將自由貿易試驗區可以複製、可以推廣的經驗在更多地區推行,重塑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為深度參與國際經濟迴圈創造條件。(張全林)
欄目主編:顧萬全 張武 文字編輯:宋慧
來源:作者:金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