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星式買基金”真能賺錢嗎?
投資基金受熱捧
應該承認,從先前“全民炒股”,到現在投資基金受熱捧,體現了公眾投資觀念走向成熟的趨勢。買基金是將自己的財產交給專業人士打理,對於非專業投資者來說,可以減少投資的盲目和衝動。近年來,各級政府鼓勵多渠道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年輕人將自己的積蓄用於投資,是增加財產性收入合理合法的方式。【詳細】
有媒體在90後“基民”身上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對於這些年輕人來說,基金不僅是理財產品,也是一種社交工具。基金已取代明星八卦,成為90後茶餘飯後的新話題。還有90後開玩笑說:“這年頭,如果不買幾隻基金,不知道幾個基金經理,都不好意思和別人聊天。”【詳細】
盲目追星有風險
然而,不管什麼投資都有風險,基金的風險更是不容小覷。對於公眾關注的股票型基金來說,股市有漲有跌,基金自然有漲有跌。再厲害的操盤手,也不能保證永遠都有賬面盈利。去年以來,股票市場整體向上由多種因素造成,“牛市”帶動了基金市場的繁榮。儘管人們不知道這輪牛市什麼時候到達頂點,但可以確定的是,市場上不會有永遠的牛市。【詳細】
這種“追星式”買基金在讓選擇變得簡單的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盲目性。有媒體在採訪中發現,儘管90後“基民”風險控制意識大大提高,防被“割韭菜”的警惕性較強,但是對於基金淨值、公司的市盈率市淨率等專業指標仍是雲裡霧裡,不太熟悉。說得直白些,很多年輕“基民”缺乏自己的獨立判斷,其投資行為多是跟風而已。【詳細】
保持獨立判斷力
要看清的是,儘管基金經理對業績起到很重要的影響,但再厲害的基金經理也不是神,不能保證只賺不虧。如果虧了,受損失的還是投資者的錢包。在賺錢時把基金經理捧到天上,不難想象也可能在虧損時把基金經理踩到腳下,這同樣是一種不成熟的投資觀。歸根結底,投資者既然付出了真金白銀,就要為自己的投資決策負責。買基金買的不是某個投資經理,而是看好相應投資領域的未來趨勢。以“追星”的心態開展投資,可能喪失獨立的判斷力,在眾聲喧譁中搖擺不定。【詳細】
近年來,我國大力推動財商教育,鼓勵有條件的高校開設金融基礎知識相關公共課,以解決年輕人普遍金融常識不足的問題。在此基礎之上,也不妨借鑑美英等國,將個人理財內容加入中小學課程中,從而完善從小學到大學的財商教育體系。當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真正懂得理財,就能推動整個社會的投資理財步入正迴圈,我們也就不用老是擔心年輕人會被“割韭菜”了。【詳細】
微言大義:
@陳梁齊:期待牛年走勢旺旺。
@黑眼圈十一 謝謝你們說90後是年輕群體。
@茫丘:買基金不為別的,就是給平淡的生活來點刺激。
@喜羊羊:00後的我也加入了。
@影在鄭州:玩歸玩,還是要警惕風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