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美股遭遇血洗,道指狂洩1164.52點,收跌3.57%,創2020年6月11日來最大單日跌幅;納指、標普均大跌超4%。
美國疫苗巨頭—輝瑞,也再次遭受質疑。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其最新研究發現,這項研究結果被髮表在全球最具權威性的綜合性醫學學術期刊《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其中指出,在輝瑞疫苗第二針接種後的第3個月,有效性幾乎變得與0無異。
12至15歲的青少年在接種第二針輝瑞疫苗1個月後,有效性直線下降,在接種完60天后有效性降至僅有20%,5個月後有效性為0%;對於5至11歲的兒童而言,輝瑞疫苗的有效性減弱速度更快,僅1個月就從60%降到23%。
美國疫情又迎來了一波“上升潮”。當地時間5月17日,美國紐約市將新冠疫情警報級別上調至“高”。美國新增確診病例數、住院人數也在攀升,美國衛生官員發出警告稱,美國新冠藥物告急,Covid-19療法的關鍵藥物最早可能在今年夏天耗盡。
A股市場,近期醫療板塊仍在持續摩底,區間抗原檢測、核酸檢測、醫療新基建、CXO等熱點雖輪番異動,但整體仍在箱體振盪區間,個股分化明顯。
截至19日14:20發稿,A股規模最大醫療ETF(512170)小幅下跌0.4%,整體仍在箱體振盪。
資金方面,資金仍伴隨下跌持續流入,目前醫療ETF(512170)盤中淨申購資金逾4500萬元,最新基金份額逼近240億份,開年以來份增長超31億份!
訊息面上,首創證券研報表示,15分鐘核酸“取樣圈”加快構建,關注相關產業鏈。
伴隨15分鐘核酸“取樣圈”加快構建,關注相關產業鏈多地啟動常態化核酸檢測,積極構建15分鐘核酸“取樣圈”。密克戎變異株傳播速度快、隱匿性強,自4月以來,我國多地宣佈開展常態化核酸檢測。5月9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電視電話會議提出,大城市建立步行15分鐘核酸“取樣圈”,拓寬監測範圍和渠道。5月13日,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監察專員郭燕紅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釋出會上表示,在大城市建立步行15分鐘核酸檢測“取樣圈”,有利於公眾就近就便接受核酸檢測的服務,有利於感染者的早期發現,來提高檢測預警的靈敏度。
目前,北京、杭州、寧波、唐山等市要求進入公共場所或公共交通需要48小時核 酸陰性證明,深圳、蘇州等市要求公共場所或公共交通需要72小時核酸陰性證明,核 酸檢測常態化持續推進。
截至5月12日,上海市共佈局設定各類核酸取樣點超過9900個點位,16000個工位,其中,超過5700個點位已經開放運營,核酸檢測能力已達到每日800萬管以上。 截至5月8日,杭州全市共設立取樣點9900個,取樣通道16583個。
國融證券表示,防疫常態化下,核酸檢測必不可少,核酸產業鏈有望擴容,“在取樣人員調配上儘量不要擠佔日常醫療資源,醫療機構的檢測能力主要保障日常疾病診療”,檢測實驗室有望更深度參與到檢測中。另外,常備方艙醫院也將拉動醫院基建擴容,對基礎醫療裝置形成利好。在核酸常態化防控下,我們認為第三方實驗室有望深度受益,病毒仍在持續變異,但新冠藥物研發也在緊張進行中,建議關注國產新冠藥物研發進展及相應產業鏈上的公司。
國金證券最新研報表示,當前醫療板塊具備較為突出的投資價值和相對很小的投資風險,我們在兼顧疫情投資主線(疫苗、檢測、小分子藥物)的同時,建議將配置重心轉移到常規院內醫療和消費醫療的恢復上來。建議關注底部區域的頭部藥企和具有新品種放量預期的特色藥企,及新冠相關研發進展。同時建議關注新冠檢測、常規醫療及消費醫療的疫情後恢復。
【醫療ETF(512170):國民抗疫剛需,強勢業績驗證成長本色】
醫療ETF(512170)跟蹤的中證醫療指數(399989)成份股全面覆蓋了醫療器械和醫療服務領域的細分龍頭,其中醫療器械直接受益於疫情防護、醫療物資出口等需求,抗疫概念股合計18只,權重近4成,新冠肺炎檢測概念12只;醫療服務概念則直接受益於人口老齡化、醫療消費升級和醫美等高成長領域,具備長期國民級需求增長。
近年,中證醫療板塊在連續高增長後維持高增速,2021年全年板塊歸母淨利潤首超675億元新高,在超高增長基數下繼續維持35%的高增速,板塊利潤創歷史新高!
其中,權重近6成的前十大成份股歸母淨利潤增速高達48.6%。中證醫療指數前十大成份股市值權重超56%,權重核心聚焦各細分領域龍頭醫療企業。
【醫療板塊估值回到歷史新低,價效比逐漸突出】
伴隨近期行情持續調整,截至5月17日,醫療ETF(512170)跟蹤的中證醫療指數估值(市盈率)水平已經回落至最新的33倍,歷史分位數為4.65%,估值水平低於指數釋出以來95%以上時間區間,甚至低於2018年大熊市末期的估值水平。
從歷史估值水平看,目前中證醫療指數最新估值處於歷史底部及機會值區間,從過往估值對應未來收益率統計計算,當下投資勝率及價效比較高!
【風險提示】醫療ETF跟蹤的標的指數為中證醫療指數(399989),中證醫療指數基日為2004.12.31,釋出於2014.10.31,指數成份股構成根據該指數編制規則適時調整,其回測歷史業績不預示指數未來表現。任何在本文出現的資訊(包括但不限於個股、評論、預測、圖表、指標、理論、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為參考,投資人須對任何自主決定的投資行為負責。另,本文中的任何觀點、分析及預測不構成對閱讀者任何形式的投資建議,本公司亦不對因使用本文內容所引發的直接或間接損失負任何責任。基金投資有風險,基金的過往業績並不代表其未來表現,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