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聯證券釋出非公開發行股票申請檔案反饋意見的回覆。
2023年1月3日,證監會披露國聯證券非公開發行股票申請檔案反饋意見,對公司規範性、訴訟情況、風險控制指標等方面提出6條具體問題。
此前,公司於2022年9月22日釋出定增預案。公司擬定增募資不超過70億元,其募集資金在扣除發行費用後,將用於進一步擴大包括融資融券在內的信用交易業務規模;擴大固定收益類、權益類、股權衍生品等交易業務;以及償還債務。
其中,公司融資必要性、資本槓桿率、淨穩定資金率等風險控制指標情況及大額訴訟問題值得關注。
擬募資不超過70億元 融資合理性及必要性受關注
國聯證券前身為無錫證券有限責任公司,成立於1999年1月;2002年1月,公司名稱更名為國聯證券有限責任公司;2008年5月,國聯證券有限責任公司整體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7月,國聯證券在香港聯交所主機板上市,後又於2020年7月在上交所主機板上市。
在此次定增預案發布前,國聯證券已進行了2次融資,合計募集資金淨額超69億元。其中,2020年7月透過首次公開發行A股股票募資19.38億元,2021年9月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募資49.83億元。
此次,公司擬定增募資70億元用於信用業務、自營業務以及償還債務。但定增反饋意見顯示,監管部門對此次融資的合理性及必要性較為關注。證監會要求國聯證券說明募投業務在報告期內的投入或發展情況、未來發展規劃、募集資金具體投入內容、投入金額測算依據、本次融資的合理性及必要性,是否有利於發揮募集資金使用效果的最大化。
從定增預案具體的資金投入來看,國聯證券擬使用不超過20億元募集資金,用於進一步擴大包括融資融券在內的信用交易業務規模;不超過40億元將用於擴大固定收益類、權益類、股權衍生品等交易業務,在擬募資總額中佔比超50%;以及不超過10億元將用於償還債務。
從具體的業務收入來看,近幾年,國聯證券的營收主要來源於經紀和財富管理業務收入、自營業務收入和信用業務收入。2022年上半年,公司經紀和財富管理業務收入為3.75億元,自營業務收入為3.08億元,總營收佔比分別為29.46%和24.2%。
但在反饋意見回覆中公司表示,2019年至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自營業務收入分別為4.31億元、4.70億元、8.19億元和5.33億元,佔營業收入的比重分別為26.61%、25.05%、27.61%和25.95%,自營業務收入是公司第一大收入來源。此外,截至2022年9月末,公司自營業務規模較2019年增長315.92億元。國聯證券表示,按目前的增長形勢,未來仍存在較大的資本缺口。
大額訴訟仲裁均涉及公司主營業務
除了融資合理性外,證監會反饋意見顯示,根據申報檔案,國聯證券存在多起大額訴訟仲裁尚未了結,請國聯證券補充說明公司未決訴訟仲裁詳細情況。
截至國聯證券反饋意見回覆出具日,國聯證券及子公司作為一方當事人涉及4起標的金額超過1000萬元的尚未了結的重大訴訟仲裁案件,共涉及金額超2.86億元。值得注意的是,國聯證券子公司華英證券涉山東龍力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證券虛假陳述責任糾紛案件尚在核定損失過程中,標的金額暫不確定,合議庭尚未正式開庭審理。
國聯證券在反饋意見回覆中表示,以上訴訟均為公司日常經營活動中產生的業務糾紛,涉及公司主營業務。但上述案件不會或未對(暫未審理案件)公司日常經營、財務狀況、未來發展產生重大不利影響。
流動性覆蓋率近年下降明顯
除此之外,證監會也對國聯證券的相關風險控制指標予以關注。證監會要求國聯證券說明報告期內相關風險控制指標情況,是否符合《證券公司風險控制指標管理辦法》的相關規定,並說明如相關指標未能滿足監管要求,對申請人的經營業績可能產生的不利影響。
公告顯示,國聯證券的淨資本規模逐年上升,從2019年的74.61億元上升至2022年9月末的166.11億元。與其他上市券商相比,國聯證券的淨資本規模仍排在中後位,與頭部券商差距較大。
從流動性指標來看,2019年至2022年9月末,國聯證券各項主要監管指標均滿足監管標準。但需注意的是,2022年9月末,國聯證券的資本槓桿率為23.41%,較2021年末下降1.86個百分點,預警標準為9.6%。
需關注的是,國聯證券的流動性覆蓋率自2020年末開始下降,由2020年末的322.37%下降到2022年9月末的211.31%,整體下降了111.06個百分點。
截至2022年6月末,與其他上市券商相比,國聯證券的流動性覆蓋率排名第21位;而2020年末,國聯證券的流動性覆蓋率則排在第12位,排名下降較為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