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東部時間週三盤後,特斯拉公佈了2020年第三季度業績。根據財報,2020年第三季度當季營收和盈利均超過市場預期,而這是特斯拉連續五個季度實現盈利。
受業績訊息拉動,特斯拉週三盤後股價上漲逾3%,總市值達3938.20億美元。這一市值規模已超過日本豐田、德國大眾、德國戴姆勒、美國通用汽車4家公司的總和。
根據StockApps.com提供的資料,特斯拉8月底市值已經超過4600億美元,即便是市場調整後,特斯拉目前的市值也接近於4000億美元。粗略估計下,特斯拉的市值相當於2個豐田、8個法拉利、9個通用、14個福特、23個蔚來,幾乎是法拉利、保時捷和阿斯頓·馬丁市值總和的7倍。
而在2010年6月,特斯拉上市初期,外界還沒有給予這家“初創企業”如此高的關注度。彼時,特斯拉股價僅約17美元,僅為目前股價(拆分後)的二十分之一。
單從市值來看,特斯拉已經是全球第一整車製造企業,同時也躋身全球十大最牛科技公司行列,這也激發了外界重新審視的目光:
一方面,之前被認為“購買之後就開始貶值”的電動汽車開始隨著軟體系統的不斷升級而提升價值;另外一方面,汽車產品越來越多軟體的支援介入,使汽車製造生產越來越向IT產業靠攏,特斯拉在科技公司的標籤上越走越遠。
特斯拉市值效應已經是世界所有經濟學者不得不思考的一個顯著案例。
日經網援引日本相關學者的研究報道認為,特斯拉和一簇造車新企業登上市值巔峰的背後,實際上是資本對於汽車製造的再定義:
“工廠等有形資產較小的特斯拉的企業估值超過豐田和通用汽車,意味著汽車有可能不再是有形資產型行業,而將轉變為有形資產+無形資產型或單純的無形資產型行業”。
對於傳統汽車企業,資本習慣於透過銷量、市佔率、利潤率等實業製造指標評價傳統汽車企業;但對於相信特斯拉的資本機構而言,這些評價傳統汽車企業的指標已經不再適用。“他們習慣於將特斯拉拉到科技型企業的範疇,豪賭特斯拉的科技屬性”。在這種範疇內,特斯拉已經變成了一個以無形資產為主導的上市公司。
無形資產型行業(企業),顧名思義其主要經營方向,營收來源於無形資產。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文化創意類企業,他們主要的業務沒有有形的資產,而是依靠無形的創意經營。在目前的上市公司中,有很多的科技型IT企業都屬於無形資產企業。
無形資產的屬性實際上在傳統企業當中很難判斷。難點在於如何判斷這一無形資產的價值。
例如,特斯拉在自動駕駛軟體、硬體層面都具有行業領先的特性,每年都會為特斯拉帶來價值不菲的收益。但這些特性究竟價值幾何?尤其是對未來汽車產品的影響幾何?未來的價值有多大?這些全靠投資者自己的判斷,沒有任何公允的價值計算模式。
有行業分析專家曾經公開指出,在實踐當中,審計對於傳統企業創新的無形資產的判斷較為謹慎,企業無形資產能夠計提實際價值的1成左右就已經為較高比例。核心的原因在於,無形資產被稱為“看不見的資產”,軟體被視為業務上的成本,長久以來都是透過利潤表(PL)而不是資產負債表來處理的,這導致了長期以來外界對軟體收入的直觀預期較高。這種判斷曾經也出現在了蘋果等一眾科技型公司之上。
從這個角度而言,特斯拉股票的價值是一個永遠無法準確估算的概念。因為其大部分的所謂價值都是以無形資產附加在品牌之上。
在此背景之下,特斯拉市值效應可能移動世界汽車價值評價標準的大幅變革。
相關行業人士指出,特斯拉的出現使會計準則的應有形態今後可能會迎來大幅的重新評估,而且也理應如此。特斯拉將會帶來一場對諸多領域產生影響的革命。尤其是對於汽車產業未來的價值評定上,可能會產生新的改變。
而美國和歐洲的多家證券機構已經在實踐當中,有意識的將汽車企業在軟體、電動化等諸多方面的投入納入評價體系範圍。
正如華爾街資本人士洞察的那樣,特斯拉長久以來讓投資者的信心和支援度大增的決定性因素都來自對特斯拉軟體層面的期待,這其中包括在無人駕駛方面、智慧網聯以及其他層面科技創新的實踐。
“傳統車企主要靠賣車賺取利潤。而特斯拉顯然不
懼現
在這樣的模式上。”
特斯拉的市值和估值較高,主要因為其對於行業的技術佈局被看好。
事實上,特斯拉給汽車產業帶來的是“破壞性創新”。現有企業的技術革新屬於只要一點點提高效能(比如:發動機)就能保持優勢、不會動搖產業秩序,而特斯拉顯然不屬於這一類。它的出現無時無刻不在以敵對的姿態向傳統汽車企業宣戰。
在馬斯克的推特中,馬斯克不止一次表示了對傳統汽車企業的鄙視。而在過嘴癮的背後,特斯拉也正在利用規模化的優勢將自身主打的電動化、智慧化產品推向普及。
但這並不意味著傳統車企在特斯拉麵前一無是處。
在傳統的評價模式下,傳統車企依然具有體量帶來的規模優勢、品質帶來的品牌效應,這些都是傳統車企的優勢所在
。只不過在特斯拉的市值效應下,這些確實存在的優勢被外界客觀的忽略了。
從單純交通工具的定義上看,特斯拉和傳統汽車企業還有差距。但是從軟體的實踐來看,特斯拉又超越了傳統汽車企業。這就造成了目前對於特斯拉市值的兩種背離態度,支持者認為特斯拉在改變世界,而看衰者則認為特斯拉市值背後充滿了剛性與感性的“泡沫”。
毫無疑問,這一相互糾結的情況還將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直到人們重新認識到未來汽車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