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強監管剎住虛擬貨幣炒作風

虛擬貨幣炒作風氣引起監管部門關注。18日晚間,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協會、中國銀行業協會、中國支付清算協會聯合釋出《關於防範虛擬貨幣交易炒作風險的公告》,明確表示金融機構、支付機構等相關機構不得開展與虛擬貨幣相關的業務,同時提醒消費者要提高風險防範意識,謹防財產和權益損失。

2020年以來,虛擬貨幣市場開啟了一輪所謂的“牛市”。至今年4月初,全球虛擬貨幣總市值已突破2萬億美元,刷新歷史紀錄。虛擬貨幣的火爆,也使得市場亂象頻發,風險倍增。一方面,此輪上漲是受到全球貨幣超發影響,加上馬斯克等名人的“搖旗吶喊”,其價格飆升本就具有很大炒作成分;另一方面,伴隨著虛擬貨幣的火爆行情,越來越多的缺乏辨別能力的普通投資者進入幣圈,一些虛擬幣公司打著“虛擬貨幣能發橫財”的旗號,吸引散戶投資者入市接盤,專案方則大量拋售籌碼“割韭菜”來獲得盈利。更有甚者,一些不法分子打著“金融創新”的旗號,行非法集資、傳銷、詐騙之實。這些違法違規行為不僅嚴重擾亂金融市場,也侵害了公眾合法權益。據統計,截至去年12月底,全球範圍因加密貨幣詐騙遭受的損失近40億美元,詐騙手段包括“空氣幣”詐騙、社交媒體詐騙、加密劫持、非法應用程式等。如果不加以遏制,預計未來會愈演愈烈。

加強監管,防範風險,勢在必行。事實上,對於虛擬貨幣滋生的各種風險,有關部門近年來一直不斷加碼整頓和監管力度。央行等多部委曾在2013年和2017年分別釋出《關於防範比特幣風險的通知》和《關於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明確虛擬貨幣交易和代幣發行融資平臺涉嫌非法發行證券、非法集資。此次三大協會聯手封殺虛擬貨幣,再次重申金融機構、支付機構進行虛擬貨幣交易違法,透露出的正是加強監管的強烈訊號。這輪針對虛擬貨幣的整治,旨在切斷金融機構、支付機構參與虛擬貨幣市場交易的通道。畢竟,個人投資者進入幣圈,風險自負。而一旦正規金融機構、支付機構參與進來,可能導致投資者對虛擬貨幣的屬性產生誤解,將其等同於具有法償性與強制性的實體化貨幣,忽略其高風險;而一些虛擬貨幣衍生產品也可能繞過監管,導致市場風險呈幾何級數上升。三大協會的聯手公告中,再次強調虛擬貨幣的本質屬性,對其“實體化”說“不”,也是對於投資者警惕虛擬貨幣騙局的提醒。

無獨有偶,就在三部門出臺公告的同一天,內蒙古5月18日設立了虛擬貨幣“挖礦”企業舉報平臺,公眾可對虛擬貨幣“挖礦”企業、為從事虛擬貨幣“挖礦”企業提供場地租賃等服務的企業等四類參與主體進行舉報。這從某種程度也呼應了管理部門對於虛擬貨幣強監管的態度。

應該說,虛擬貨幣作為一種新興的投資產品,其對於實體經濟的價值還有待觀察,各國對其發展也持審慎態度。但可以肯定的是,只有加強監管,才能剎住虛擬貨幣炒作風,投資才不會變成投機。而對於普通投資者而言,切不可有一夜暴富心理,要正確避險,才不至於成為莊家鐮刀下的“韭菜”和接盤者。

(廣州日報評論員 譚敏)

作者:譚敏

來源:廣州日報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226 字。

轉載請註明: 以強監管剎住虛擬貨幣炒作風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