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礪石商業評論,作者田姍姍,創業邦經授權轉載。
“動盪時代最大的危險不是動盪本身,而是延續過去的邏輯”,彼得·德魯克在《動盪時代的管理》中寫的這句話,被鬱亮寫進了萬科2020年《致股東》信中,想必他對此是深度認同和有所警惕的。
一年後,他在2021年《致股東》信中自我檢討,“儘管在行業中較早意識到高速增長終將結束,但慚愧的是,我們的行為未能堅決擺脫高增長慣性”。
3月30日釋出的萬科2021年報顯示,2021年萬科的淨利潤為225.2億元,同比下降45.7%。財報一出,引發市場一片譁然。這是萬科時隔13年首次出現淨利潤下滑,也是上市31年以來第三次淨利潤下滑。此前兩次分別出現在1995年和2008年,背景分別是宏觀調控和金融危機,而這次的背景是雙重打擊:房地產行業從高增長擴張進入縮表階段,鬱亮稱之為“黑鐵時代”“行業的冬天”;新冠疫情暴發導致的全球經濟不景氣。
面對淨利潤下滑,除了自我檢討,鬱亮也用實際行動承擔起責任。從去年開始,萬科就要求集團高管都要下沉到前線去幹活,包括鬱亮在內。萬科的8位董事、監事、高階管理人員合計降薪一半,共計減少薪酬約2400萬元。鬱亮更是主動放棄了2021年度全部獎金,個人薪酬也大幅降低,領取的稅前報酬為154.7萬元,比2020年少了一千多萬,降幅約九成。
市場和52萬萬科的股東對萬科是較為認可的,相比恆大與融創的市值暴跌,萬科的股價一直較為堅挺。截至最近一個交易日,萬科的市值還高達2253億人民幣。在大環境不景氣的背景下,萬科能繼續被市場和股東看好,大抵有兩方面原因。
一方面,鬱亮的管理能力是被廣泛認可的。
他被公認為中國上市公司的最佳職業經理人之一,在其職場早期經歷中,多次在萬科站在“懸崖邊”時,幫助萬科轉危為安,以至於29歲時就被王石提名為萬科董事,36歲更是成為萬科總經理。擔任總經理後,鬱亮的才能得到更大釋放,不僅帶領萬科一路從20多億銷售額,突進到了7000多億,還令萬科成為中國地產行業最穩健且最具實力的標杆。
另一方面則更為重要,那就是萬科的“家底厚”,且轉型進展良好。
2021年,萬科營業收入為4528億元,同比增長8.0%,更值得關注的是其“第二曲線”的經營、服務業務發展很好,在多個細分領域已成為頭部玩家。其中,覆蓋“住、商、城”全域空間服務的萬物雲,2021年收入首次超過200億元,同比增長32.1%,並且已經在4月1日向港交所遞交IPO申請,預計今年上市。物流倉儲方向的萬緯物流近三年收入複合增速52%,其中2021年收入32億元,同比增長69%,其冷鏈倉儲面積更是達138萬平方米,為行業第一。公寓業務的萬科泊寓已成為規模最大、運營效率最高的集中式公寓運營商,截至去年底已經開業15.95萬間,全年平均出租率95%,近三年收入複合增速為40%,其中2021年收入同比增長14%。
在房地產發展進入行業冬天的現實下,恆大、融創等競爭對手因激進前行而深陷債務泥潭,但萬科的基本盤業務和第二曲線業務的發展都很穩。鬱亮說,“面向房地產業正在進入的新發展階段,萬科已做好準備。”
讓萬科這艘“巨輪”準備好應對房地產行業的冬天,實屬不易。這多虧了鬱亮的危機感。他稱自己是“貓頭鷹的管理性格”,“一隻眼睛看機會,一隻眼睛看風險”。面對危機,他永遠是在危中尋找機會。他多次預判房地產行業的發展趨勢,以此來調整萬科的戰略方向和佈局,尋找機會。
早在2012年,萬科營收剛剛突破千億,他就斷言房地產時代已經從黃金10年進入到白銀時代,行業的遊戲規則正在變化,從增量競爭轉為存量競爭。而在很多地產業人士看來,到2018年房地產行業才出現“白銀時代”的跡象,因此有人吐槽鬱亮危機意識過強。但萬科在此期間開始積極轉型,發展商業開發和運營、物流倉儲服務、長租公寓等房地產相關的經營、服務業務,並將定位從“城市配套服務商”升級為“城鄉建設與生活服務商”。這些舉措,不僅讓萬科實現了營收翻倍,從2012年的1031億營收增長到了2017年的2429億,更讓萬科的第二增長曲線,開始展現。
2020年半年股東大會上,鬱亮再次判斷房地產行業進入到一個新時代,從依靠高槓杆、高負債、高庫存實現高增長的“金融紅利時代”步入“管理紅利時代”,充分競爭為特徵,且競爭激烈度顯著提升。此後,他要求萬科既要做到“均好無短板”,還要構建有助於發展躍升的“制勝長項”。而在監管部門對12家試點房企提出“三道紅線指標全部達標”的背景下,萬科一方面保證現金流為王,將淨負債率控制到18%(連續20年低於40%),避免陷入債務危機等不確定性危機中;另一方面,在業務方面推行地產開發和經營、服務業務並重的戰略。結果2020年萬科實現地產合同銷售金額7041.5億元,同比增長11.6%,保持了雙位數增長;在物業、長租公寓、物流等業務方面,也做到了細分行業中的“龍頭”地位。
在不久前3月31日的2022年業績交流會上,鬱亮再次判斷房地產行業進入了“黑鐵時代”,“今年是背水一戰的一年,要麼死、要麼活,沒有中間狀態。能解決過去累積下來的包袱就有開始新徵程的機會,包袱甩不掉就活不下去。”而實際上,自2021年下半年開始,萬科內部就已經發起了“節衣縮食,戰時氛圍”的文化。鬱亮說他讓助理給自己訂機票的時候是不會買頭等艙的, “能省多少錢不是最重要的,傳達的訊號很重要”。 他還強調,2022年萬科員工的收入將大幅下調,福利、補貼等要跟“黑鐵時代”相匹配,而且要強績效,只能以輸贏論英雄,只能從打贏仗的隊伍裡面選拔幹部。
“我們能走到今天,依靠的正是危機感下一次次的自省和警醒”, 鬱亮在2020年萬科年報中總結。他跟著萬科一路成長,對此深有感觸。
萬科成立已有38年,是國內最早從事房地產行業的企業,經歷過不同的時代背景和發展機遇,在戰略選擇、制度建設、文化建設、組織建設、人才培養上有過多輪的調整與轉型升級。其中很多關鍵節點,作為管理層重要一員的鬱亮都親歷且參與其中,他是最懂萬科的人之一。2017年王石卸任萬科董事長時,用這樣的話表示他對繼任者鬱亮的認可,“今天,我把接力棒交給鬱亮帶領下的團隊,我相信這是最好的時候。他們更年輕,但已充分成熟。我對他們完全放心,也充滿期待”。而當王石在朋友圈宣佈交班給鬱亮後,萬科股價一路走高,在4個交易日內漲幅達25%,市值暴漲逾600億。這樣的表現,也代表了市場對鬱亮接班的態度。
經歷過多次危機,不僅讓鬱亮積累了應對危機的經驗,更是積累了應對危機的智慧。
鬱亮深受《創新者的窘境》和《失控》這兩本著作的影響。他經常說,“變化是常態,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萬科要時刻把握時代變化,適者生存。在《失控》影響下,他相信,“混亂會產生秩序,而穩定則帶來死亡”,想要打破萬科傳統的層級結構,打造一個適應網路時代、面向未來的組織架構,即把個體嵌入到去中心化、貌似混亂無序的生態系統裡面,依靠各個組成部分的力量去演化、發展自身,實現自組織、自運轉,其整體創造力、生命力比傳統的層級結構要高。2015年,他啟動了萬科的組織變革,把職業經理人制度透過專案跟投、股票激勵等方式變成“事業合夥人”制度,大大激發了員工積極性,萬科的銷售額也從2017年的2429億元漲至如今的7000多億元,實現翻倍增長。這次面對行業冬天和萬科第三次的淨利潤下滑的危機,鬱亮清楚地知道又一個“混亂”到來,“真正重要的問題不是行業有沒有機會,而是‘我們能否抓住機會?’”。他再次領導萬科“背水一戰”,在年會上強調一切工作都圍繞止跌回穩提升、縮表出清和“長肌肉”三項主要任務展開,所有資源,包括組織資源、資金資源、人力資源都要向這三大任務調配。
本文梳理了鬱亮管理萬科多年來對房地產行業趨勢、創新、戰略、管理與學習等方面的50個思考,以更直觀地體現他的“危機感”式管理思考。
一、關於行業趨勢1.(2014年)房地產行業已經度過了最黃金的歲月,但也絕不是就要撞上冰山的泰坦尼克號。過去“膽大為王”,人人皆可賺錢且越膽大越賺錢的時代結束了。房地產行業進入了白銀時代。雖然不再是人人彎腰就可以撿到黃金的時代,但白銀仍然是貴金屬。
2.從增量到存量、從平衡到極化、從簡單到複雜、從單一到全面,這四個方面的變化是從黃金時代到白銀時代的主要特徵。從黃金時代到白銀時代的轉變,帶來了更多的挑戰,但也給了萬科提升競爭維度的機會。
3.(2019年)白銀時代是一個更多變的時代,是一個更細膩的時代,是一個競爭更激烈、需要更高技術含量的時代。這樣一個時代,“危”與“機”並存。是“危”還是“機”,取決於我們的選擇和行動。
4.我覺得行業冬天來了,行業冬天來的時候誰都冷,首先要解決自己如何過冬的問題。現在安全比增長更重要,能力比規模更重要。(2021年10月22日,鬱亮在萬科業務交流會上的講話)
5.活下去,不是熬下去,我們要培養新的活法。活下去不僅需要羽絨服保暖,還需要運動,還要自己身上發熱,使得我們能夠具備活下去的能力。要活得好,活得久,要找到下個春天活下去的基本能力、方法,這個很關鍵。(2021年10月22日,鬱亮在萬科業務交流會上的講話)
6.我們對於行業的基本看法,可以概括為十六個字:“尊重常識,迴歸常態,陣痛之後,仍有機會”。
尊重常識,要相信不正常的發展是不可持續的,一定會回到常態。比如說物極必反是常識。從物極必反來看,我們的行業過去幾十年的黃金髮展是常態嗎?不是常態。
回到常態為什麼會陣痛呢?金融行業在減少房地產行業的金融資源佔比,這方面數字從2020年下半年就開始下降。對開發商而言,縮表更直接地表現為要降債務,控槓桿,以及去金融化。整個縮表的過程,就是把金融紅利從房地產行業中去掉,帶來的衝擊是非常大的,必然伴隨煎熬的痛苦。
為什麼說陣痛之後仍有機會呢?這也是常識告訴我們的。一個常識是天下沒有做完的生意,只有沒做好的生意。城市發展以前只管生產,現在在生產、生活跟生態三方面更融合了。對專案開發的要求也更綜合了,要考慮到三個方面的融合。每一個值得改進的地方,都是我們業務發展的空間和潛力。
7.今天(2022年)我們身處黑鐵時代了。今年是背水一戰的一年。要麼死、要麼活,沒有中間狀態。能解決過去累積下來的包袱就有開始新徵程的機會,包袱甩不掉就活不下去。
8.從過去到可見的未來,房地產行業的競爭可分為土地紅利、金融紅利、管理紅利三個時代。
早年,土地價值尚未被廣泛認知,部分拿到大量便宜優質土地的企業獲得了那個時代的饋贈。
2002年,“土地招拍掛”制度施行後,行業進入“金融紅利時代”,金融資源成為助力企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關鍵要素。
2020年8月,人民銀行、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會同相關部門共同推出了被業內稱為“三道紅線”的重點房地產企業資金監測和融資管理規則。依靠高槓杆、高負債、高庫存實現高增長的模式難以為繼,行業正式由“金融紅利時代”步入“管理紅利時代”。所有的房企都回到同一起跑線,都歸零了。
9.(管理紅利時代下)行業的出路只有一條,踏踏實實向製造業學習,透過勞動掙加工製造和服務的錢。
10.疫情之後,中國的城市規劃與城市政策開始更加傾向於韌性城市、網路城市的建設。當災害來臨,如果每個城市節點都能夠實現自給自足、互聯互通,形成生態安全屏障,就不會出現系統性崩潰。
二、關於創新11.對於萬科,不需要太多革命,我更喜歡改良。對於大公司來說,難度在於統一認識。
12.有問題才會創新。創新不是為了差異化競爭,我覺得差異化競爭是錯誤的,房地產行業怎麼可能找到很多差異化的東西呢?像飯館,有做成功的,有做得不成功的,可能就是好吃不好吃,哪有什麼差異化定位的問題。
13.(2010年)很難再為萬科找到一個對標的企業。中國每個城市的發展處於完全不同的階段,所謂的美國模式、香港模式都不符合中國國情。只有符合中國實際的商業模式,才能領跑未來。
14.《基業長青》這本書害死人。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
15.我相信混亂會產生秩序,而穩定則帶來死亡。
16.變化是常態。企業始終處於不斷變化的場景之中。適應變化者生存、變革創新者常青、持續奮鬥者長盛,這是古今不變的規律。
三、關於戰略佈局17.對我來說,未來是不可能根據過去做線性規劃,用20%、30%、50%的比例定下來去做。所以說,為什麼連麥肯錫做戰略都跟不上時代,麥肯錫所做的戰略都是基於傳統線性時代的結果,一定告訴你要怎麼去投,怎麼去做,怎麼匹配,怎麼劃分,但是忘了今天我們真正要乾的是什麼。
18.自己做不擅長的要小心,很容易做死。
19.學財務的同學知道杜邦公式,這個公式的缺陷在哪裡?在於它沒有包含創新這回事,是一個靜態環境下的分析工具。真正創造價值,不是透過財務報表,而是透過為客戶服務。
20.對房地產業來說,縮表出清就是去金融化。縮表出清對於我們來說,就是一場生死之戰。
21.一個行業經過縮表的陣痛之後,仍然會有機會。從家電行業可以看出。2008年,為應對金融危機的影響,鼓勵消費,家電下鄉補貼政策出臺,整個行業啟動了大規模擴張,上市公司收入增速一度超過了40%。2012年左右,家電下鄉的政策逐步退坡,一大批家電企業倒下了,比如說美菱、榮事達、新飛等等,當時的產能全都變成了庫存。在這個過程中,也有美的、格力、海爾這樣的優秀企業脫穎而出。當年美的的壓力也很大,據說砍掉了一半的產品品種,推掉了很多工業園,裁了不少員工,然後透過數字化,線下轉線上,品牌研發去提升。現在美的可以實現T+3的柔性交付體系,接到訂單第三天就能提供產品。美的等家電企業在經歷了縮表以後,仍然獲得了新的發展機會。
美的的經驗告訴我,必須要做這三件事:第一步,收斂聚焦,核心業務品種大幅減少;第二步,科技賦能整個改造業務;第三步,合夥人機制,透過換人機制組織再造,用生產關係匹配生產力。
22.不管劃分幾個階段,好產品、好服務才是我們的根本。
23.我是貓頭鷹的管理性格。一隻眼睛睜著,一隻眼睛閉著,一隻眼睛看機會,一隻眼睛看風險。
24.(2022年,鬱亮在萬科年會上的講話)我們打贏這一仗,贏得下一個春天,要以“特別好”為標準要求自己才可以。什麼叫特別好?三個要求:
做專業高手。我們不能滿足於做業餘的好手,我們不要和自己過去比較,也不要同兄弟比較,而要與行業中的標杆比較。如果你已經成為行業標杆應該與更卓越目標比較。
做全能冠軍。靠一招鮮吃天下的時代已經結束了,現在要開發、經營、服務並重,這也是萬科新的鐵人三項。只會跑馬拉松還不行,我們還需要游泳、單車都要好,必須要做全能冠軍。因為只有做全能冠軍才能盈利,過往一樣分開做單項是無法賺錢的。
做長跑勝將。長期堅持、長期堅守做正確的事,不違反紀律,才能夠讓我們打得特別好。
25.2018年公司的戰略定位從“城市的配套服務商”升級為“城鄉建設與生活服務商”。這意味著我們不僅要提供硬體,也要提供軟體;不僅要提供空間,也要提供內容。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找到萬科未來的第二曲線。
26.行業邏輯變了,現在不能掙大錢快錢,但仍可以學制造業掙“慢錢、長錢和老實錢”。
27.《孫子兵法》中有兩句特別重要的話: “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這裡面的“以正合”、“先為不可勝”,就是基本盤。我們先求得根基的穩固,才能更好地開枝散葉;我們先在最基本的業務上深化對商業邏輯的理解、練好經營管理的內功,才能為轉型奠定更堅實的基礎。
四、關於企業管理28.(2014年鬱亮接受媒體專訪)未來會有一批在管理方式上給世界帶來變革的中國企業誕生。這些企業不是照搬國外的思想,我是想“西學為體,中學為用”。西學為體是說我們市場經濟這個體系整個是西方搬來的,中學為用是說中國企業的管理必然深受中國本土實踐影響很深的,不能說是完全照搬。
29.(2016年鬱亮接受《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雜誌專訪)實現萬億大萬科的關鍵是運營能力。無論輕資產還是重資產,當運營能力提高的時候,資產都會變輕;沒有運營能力的時候,輕資產也是負擔。
30.運營能力的核心是人。當今世界已經從資本時代過渡到知識時代,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很多優秀企業都意識到知識才是企業最重要的持續發展動力。
31.(鬱亮2022年年會上的講話)業務的此消彼長必然伴隨著組織適配調整。該“長”的可以“長”,而且必須要“長”,但該“消”的也要“消”。舉首席客戶官例子,剛開始每個單位設一位首席客戶官,集團共65位首席客戶官。現在精簡到14個人,雖然人數大大減少,但從專題報告質量來看,比65個人好得多,因為更專業了。
32.我們方方面面都要建立新的錨定點,我們的福利、補貼等等,要跟黑鐵時代相適應。我們是從黃金時代過來的,今天心須在這個時點上,一步到位建立新的錨定點之後再出發,否則擺脫不了黃金時代的慣性。
33.當我們來到管理紅利時代的時候,業務協同性比過往要求更高,萬科面臨著組織如何適配戰略,以及在組織適配戰略情況下,人才需要先行等問題。
五、關於組織機制、文化和人才34.萬科常說“五位一體”變革,即“戰略—機制—文化—組織—人”,具體就是從戰略到組織再到人這三件事,透過機制、文化把戰略、組織、人串在一起。
35.2014年3月15日,我們開始了事業合夥人的嘗試,從職業經理人制度升級為事業合夥人。從職業經理人到事業合夥人之間多了一樣東西,職業經理人是共創和共享,缺少“共擔”。而事業合夥人的要求是“共創、共擔、共享”。合夥人創造了價值當然可以分享創造價值的成果,如果損毀了價值,就要承擔相應的責任。
36.(2014年鬱亮接受媒體專訪)萬科過去是一家精英化的公司,但是我們正準備去精英化。剛開始建立合夥人制度,他們居然說要分高階合夥人低階合夥人,被我罵了回去。合夥人還要分高階低階嗎?這完全是金字塔結構,而不是網際網路的去中心化結構、扁平化管理。
37.在事業合夥人的1.0階段,我們實踐了持股計劃、專案跟投和事件合夥三個做法:
持股計劃:委託第三方利用集體獎金買公司股票。骨幹員工身份轉變為職業經理人和事業合夥人二合一,既為股東打工也為自己打工,利益基礎變得一致;
專案跟投:要求專案操作團隊必須跟投自己的專案,員工可以自願跟投自己的專案,也可以跟投所有的專案。跟投之後,我們發現實名舉報比以前多了。以前損害公司利益的行為跟我沒什麼關係,我揭發被人發現了還倒黴,最多匿名舉報就不錯了。現在損害裡有我一份,那就揭竿而起,不再是視而不見了。
事件合夥:針對工作任務臨時組織事件合夥人團隊,由最專業、最有發言權的人而非職位最高者做組長,問題解決就解散合夥人團隊,各自回到各自部門。這解決了大公司部門之間權責利分不清的痼疾。
38.首先是信任文化,合夥人制度要有“背靠背的信任”。第二是建立協同性,基於利益的一致才有互相支援配合的協同性。有了這些,萬科才可以超越短期績效,向成為健康組織的方向靠攏。
39.平時我聽到過很多人抱怨一個問題:我們沒有能人,希望最好有超人。我想問我們是誰?我們不幹誰來幹?如果真有能人、超人還要我們做什麼?幻想請超人來是不可能的。
40.萬科做了這麼長時間的房地產,我們在1-5級的專案上並不是沒有人,而是缺乏做好的態度和負責的精神。
41.我尤其痛恨用照片去簽到證明自己下過工地的專案經理,我建議各個區城BG一經發現立刻嚴肅處理(直接開除),萬科寧願讓工地關門也不允許這樣的專案經理存在,再有能力也不是萬科需要的人。
42.我們現在處在“黑鐵時代”的環境中還能給那麼多錢嗎?我們無法給出超過別人的金錢激勵,而且只為了金錢激勵的人也不適合在黑鐵時代的行業中工作。萬科能提供的機制是事業的舞臺、發展的機會,而不是單純地給錢。
43.(2015年鬱亮在“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第十五屆年會”上的演講)過去職業經理人是光榮的標籤,不過馬雲和柳傳志對職業經理人都深惡痛絕,認為他們不適合做管理。我們換個方式來看,事業合夥人要承擔更多責任。職業經理人為公司工作,事業合夥人不光為公司工作,也為自己工作。
44.不要拿能力不如自己的人掩蓋自己的無能。你不能改變世界,但可以改變自己。
六、關於學習和人生45.希望大家多讀書。大家習慣看手機,手機閱讀很難形成系統思想。手機號稱能利用碎片化時間,但它把你的整塊時間都碎片化了。你一天平均看73次手機,在手機上花4個小時左右。多讀書還是有用的。我這裡再提醒大家讀幾本書:
《失控》,我難以想象20年前寫的書足以影響10年、20年的未來,當這本書影響我們這麼大的時候,我們為什麼不好好讀呢?
《新經濟新規則》,這本書把生態的概念拿掉了,只有行業、產業方面的新規則了。總部轉型思路和理論基礎來自於什麼?來自於凱文·凱利,我們要實踐他的思想。
《創新者的窘境》,克里斯坦森寫的,作為行業領先企業有很多的困境,困境讓我們很多時候難以自拔。我們要看這樣的書,告訴我們如何突破自己的困境往前走。
《CEO說》,拉姆·查蘭寫的,100多頁紙,核心就是經營六要素。
《精簡》,這本書核心意思是:我們先發散開來,但最後回過頭來要思考抓哪幾樣東西。
46.意志力是最靠不住的。我們是人,要用興趣去吸引自己。我練馬拉松、登山之後,身輕如燕,還交了很多山友、馬友,帶著興趣去學,才能學到真東西。
47.成功是不可複製的,別人的很多條件你不具備,每個人方法不一樣。
48.在你們想明白之前,不建議去登珠峰,也不建議40歲以下的人去登珠峰。(登珠峰時)活下來最重要。哪裡沒有風險?關鍵是如何管理風險。
49.家庭比工作更重要。我們的宗旨是“健康豐盛的人生”,不是“健康豐盛的工作”。
50.人生不要規劃,需要不斷挑戰自己,野蠻生長。
本文(含圖片)為合作媒體授權創業邦轉載,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絡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