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面因素主導美元指數持續走弱

截至7月31日,洲際交易所(ICE)美元指數收在93.48,全月下跌4.0%。這是2010年10月以來美指單月最大跌幅,一舉抹去了今年上半年所有漲幅,前7個月累計下跌3.1%。

7月份美指大跌主要反映了基本面的利空。洲際交易所美元指數包括歐元、日元、英鎊、加拿大元、瑞典克朗、瑞士法郎六種貨幣,當月美元對這六種貨幣分別貶值了4.6%、2.0%、5.2%、1.2%、6.0%和3.6%。其中,僅美元兌歐元匯率貶值就貢獻了美元指數下跌的約2/3。

美元兌歐元匯率大幅下挫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反映了歐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巨大落差。據統計,截至7月末,美國累計確診病例470萬,較6月末增加了72.5%;歐元區累計確診病例124萬,較上月末僅增長了11.0%。二是反映了市場對於歐美經濟重啟前景的不同預期。儘管從已公佈資料看,美國二季度實際經濟增長環比折年率為衰退32.9%,小於德國同期衰退34.7%的水平。但因疫情蔓延風險上升,越來越多的美國州政府宣佈取消或暫緩經濟重啟,美國經濟復甦前景不明。三是反映了歐美經濟紓困計劃推進節奏的臨時差異。美國國會迄今尚未透過第四輪財政刺激計劃,而前期救助措施將於7月底到期。相反,7月21日,歐盟就7500億歐元復興基金達成協議,邁出了歐盟財政政策協同的重要一步。

美指走弱還反映了隨著全球股市大幅反彈,市場避險情緒的顯著改善,以及全球美元荒的明顯緩解。到7月末,明晟(MSCI)全球股票指數較3月23日的低點反彈了39.2%,其中,明晟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股票指數分別反彈了39.3%和38.3%;衡量市場恐慌情緒的標普500波動率指數(VIX)收在24.46,較3月16日的高點回落了70.4%。

3月份,美股十天四次熔斷引發金融動盪,市場無差別拋售包括美債和黃金在內的一切可變現資產,美指飆升。3月中旬起,美聯儲透過與14家外國央行的貨幣互換安排,以及面向外國和國際貨幣當局的臨時回購協議安排(FIMA),向市場注入美元流動性。3月18日至5月27日,美聯儲與外國央行貨幣互換餘額由4500萬增至4489.46億美元。此後,該項餘額持續回落,到7月29日降至1174.73億美元,回落了73.8%。

美元指數走弱有助於緩解新興市場資本外流壓力。截至7月末,洲際美元指數較3月19日的高點回落了9.0%,美聯儲編制的對新興經濟體貨幣名義美元指數較3月23日的高點回落了5.2%。據國際金融協會統計,在經歷了3月份外來組合投資淨流出835億美元后,4至7月份新興市場外來組合投資持續淨流入,累計達692億美元。

2008年金融危機暴發後,美聯儲採取了“零利率 量化寬鬆”的非常規貨幣政策。但隨著美國經濟步入戰後最長擴張週期,美指先跌後漲,市場關於美元崩盤和去美元化的預期落空。然而,這次全球疫情大流行,美國本身應對錯漏百出,將加大經濟危機演變成金融危機的風險,有可能長期利空美元地位和美指走勢。當然,不排除新的超預期的風險事件仍可能激發市場避險情緒,階段性支援美指走高。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253 字。

轉載請註明: 基本面因素主導美元指數持續走弱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