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基金清盤,基民回本無望!一年刪除327個基金程式碼,誰是迷你基金之王?

由 淡圖強 釋出於 財經

本文來源:時代週報 作者:寧鵬

一邊是火焰,一邊是海水。公募基金數量過萬之際,迷你基金也成為行業關注重點。

東方財富Choice資料顯示,去年8月至今年8月5日,清盤基金程式碼多達327個,清盤原因大多為基金資產淨值低於合同限制以及基金持有人大會同意終止。其中,九泰基金清盤了16個程式碼,成為“迷你基金之王”;民生加銀也有13個基金程式碼被“刪除”。

業內不乏迷你基金逆襲的案例。2021年,曾經有一隻基金在6個季度內,規模飆升1931倍,從迷你基金變身為258億元的“巨無霸”。

迷你基金困局

“迷你基金是全行業問題。”滬上某大型基金公司人士左伊(化名)告訴時代週報記者,大部分基金公司都曾經受迷你基金困擾。

迷你基金是指除發起式基金以外,規模在5000萬元以內的公募基金產品。“迷你基金之所以不被待見,是因為投入產出比不匹配。”左伊告訴時代週報記者,即便管理費收入微薄,基金會計還是要做賬,基金經理即便“一拖多”也會牽扯精力,對於基金公司而言比較雞肋。

“從基金管理人的角度來說,沒有哪家基金公司喜歡迷你基金。”滬上某頭部基金公司人士陳雨(化名)告訴時代週報記者,“5000萬元的規模,算是迷你基金的‘監管線’,規模在2億元以內的基金都比較雞肋。”

“當迷你基金成為行業性的問題,監管肯定會站出來,邏輯很簡單,不能只管生,不管養。”佐伊指出,迷你基金如果數量不受控制,對於監管機構而言,面臨很大的壓力。

基金清盤的歷史資料,也印證了全行業都遭遇“迷你基金”的煩惱。即便是行業頭部的幾家公司,時不時仍有基金清盤。不過,從清盤基金的數量來看,中小型基金公司是“迷你基金”的重災區。

對於迷你基金的成因,某資深基金研究人士將其歸為兩大類。委外是很重要的一個成因,很多保險的委外資金,可能是3億元、5億元、10億元,這類機構定製的產品,成立時硬生生拉了一些零散客戶,滿足200戶的成立條件。當機構資金撤走後,基金的歷史使命已經完成。除了機構定製基金以外,其他“迷你基金”的誕生多因為市場的優勝劣汰。

保殼之戰

“頭部和腰部的基金公司,往往有上百個甚至數百個基金程式碼,委外產品到期後,清盤是很自然的一個選擇。”左伊認為,在市場化發行的背景下,往往頭部基金公司“保殼”的動力不足。

對於一些中小型基金公司而言,旗下基金數量並不多,且普遍規模較小。“產品數量少的基金公司,每個程式碼都很珍貴”,北京某基金公司人士告訴時代週報記者,尤其是一些創新型的產品,對於基金公司而言有著比經濟利益更高的意義,仍有搶救的價值。

“監管的導向很明確,該清就清。”左伊指出,監管在實際運作時並不是一刀切,只會視窗指導,並沒有強制性的措施。

事實上,除了持續營銷外,還有部分基金公司用自購為“迷你基金”續命。除了這類常規操作外,還有一些離奇操作:比如,諾安基金旗下明星基金經理蔡嵩松曾在今年接手一隻規模僅有201.11萬元的“迷你基金”。

公募基金運作充滿各種不確定性。在過去數年,行業也不乏將“迷你基金”做大的案例。尤其2021年上半年,公募基金年內收益榜上曾經出現過“迷你基金”佔據半壁江山的“奇景”。

據時代週報記者梳理,公募基金行業的規模暴漲神話並不罕見。在2021年,前海開源公用事業完成“逆襲”,在6個季度內,實現了從1337萬元到258億元的規模飆升。

相比主動權益基金的“逆襲”神話,ETF這類被動產品的競爭更為慘烈。某位ETF頭部管理機構人士告訴時代週報記者,“ETF最重要的指標就是流動性,馬太效應尤為明顯,每個細分品類的規模都集中在頭部,後來者很難有翻盤的希望。”

目前來看,各個熱門泛行業賽道均已有ETF產品佈局,熱門行業ETF產品之間的競爭也異常激烈。有賣方研報指出,產品同質化、指數投資價值低與相關行業主題未在市場風口是迷你基金出現的主要原因。

九泰基金瘦身

截至8月5日,在過去的一年時間內,九泰基金清盤了16個程式碼。對於一家中小基金公司而言,這一過程難言輕鬆。

“機構定製產品往往對於回撤要求高,並不刻意追求高收益,這類產品清盤的影響相對較小。如果是虧損基金,則會給投資者帶來巨大的心理衝擊。”左伊告訴時代週報記者,伴隨基金清盤,回本希望也隨之破滅。

“頻繁清盤將一定程度影響基金公司的品牌。”陳雨告訴時代週報記者,機構定製基金從名稱上也看不出來,除非去翻閱定期報告仔細研究,顯然大部分投資者都不會去翻。

對九泰基金而言,清盤的痛苦或許還將持續。截至今年二季末,九泰基金45個基金程式碼中,僅23個基金程式碼的規模在5000萬元以上,還有12個基金程式碼規模不足1000萬元。

事實上,九泰基金的基金數量也呈遞減之勢,截至8月5日,九泰基金旗下有43個基金程式碼,而此前四個季度末的基金程式碼數量分別為45、48、54、59,已連續四個季度縮減。

“基金數量突破萬隻了,但是有些投資者的持有體驗不佳,監管估計也是想希望大家出精品。”陳雨告訴時代週報記者。

在大部分機構都面臨“迷你基金”壓力的同時,行業也不乏“清流”。一家頭部基金公司人士告訴時代週報記者,他所在公司成立超過18年,目前仍沒有迷你基金的煩惱,也從未經歷過迷你基金的清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