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半導體板塊走高,光刻膠、大基金持股概念多股漲停,相關基金估值提升。
訊息面上,21日晚間,半導體個股國科微釋出2021年第三季度報告,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8.76億元,同比增長398.75%;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81億元,同比增長11918.1%;基本每股收益1.0064元。其中,第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9.24億元,同比增長404.72%;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92億元,同比增長783.27%。
半導體股三季報業績高增長
證券時報·資料寶統計顯示,半導體板塊中三季報(含預告中值)增幅有望超50%。
國科微、晶豐明源、國民技術2021年三季報淨利潤增幅超過1500%,國科微淨利潤增長近120倍,公司是國內廣播電視系列晶片和智慧監控系列晶片的主流供應商之一;立昂微、全志科技等前三季度業績翻倍。市值超千億的卓勝微、北方華創2021前三季淨利潤增幅在100%附近。
但近期半導體板塊已有較大回撤,相關人士表示,大幅回撤之後,估值迴歸,板塊輪動之下,半導體板塊有望迎來反彈。
申港證券指出,從已經披露業績預告的基金重倉持股市值前30個股來看,平均三季度業績淨增長277%,過去一年平均漲幅88%,絕大部分基金重倉股呈現業績大增同時過去一年股價漲幅也大幅超過業績增長,尤其是新能源產業鏈中例如贛鋒鋰業、匯川技術、恩捷股份、天賜材料等因高景氣賽道得到更多的溢價估值。TMT電子行業全面開花,持股市值前30只中有9只電子行業個股大幅預增,包括韋爾股份、卓勝微、紫光國微、北方華創、聖邦股份、振華科技、晶晨股份等半導體行業龍頭。體現了基金對於新能源和半導體賽道的持續看好。
不懼產能過剩,半導體需求持續高景氣
晶片慌依然沒有緩解,漲價又來了。據代工廠訊息人士表示,晶圓代工報價預計將繼續上漲。其中,半導體制造巨頭臺積電12月後或將調漲20%,而聯電已通知客戶,明年1月起產品價格將再次上調不到10%。雖然上漲趨勢延續,但在2022年預計幅度將放緩,聯電新一輪漲幅就較前幾個季度更低,而世界先進和力積電仍在與客戶就明年第一季度的報價進行談判,預計漲幅也將較前幾個季度下降。
即便是漲價,依然抵擋不住半導體巨頭們的擴張。10月14日,臺積電正式宣佈,將赴日本設立晶圓製造廠,預計2022年開始建廠,2024年開始投產。儲存巨頭美光科技於當地時間10月21日宣佈,將於未來十年內,在儲存器製造和研發上投入超過1500億美元,以滿足2030年對儲存的需求。
多家機構近日對半導行業發出預警。摩根士丹利表示,半導體需求可能被高估了,這也是半導體產業自8月以來下跌的原因之一。IDC則預計,半導體行業將在2022年中達到平衡,隨著2022年底和2023年開始產能大規模擴張,2023年或將出現產能過剩。(資料寶)
估值重回中值以下 高景氣持續至2022年無虞
從估值角度,經過兩個月的調整,半導體板塊估值重回中值以下,最低67倍的PE(TTM)已經接近五月底板塊底部約64倍的估值水位。
而對市場存在分歧的晶圓廠後續產能陸續開出是否會帶來景氣度邏輯的變化。長江證券認為,晶圓廠擴產從立項到安裝裝置在到產能調教和產能釋放週期為2年,而2020年四季度缺芯開始到2021年一季度全球晶圓廠開始擴張,產能逐步釋放將更可能發生在2022年3季度。
民生證券王芳團隊分析認為,供給端產能擴充有限,需求端持續增長,產業鏈普遍預期高景氣持續至2022年無虞,樂觀至2023年。
因此,擾動因素交錯,但板塊的產業邏輯並未發生改變。前期調整更有助於板塊消化估值,洗盡鉛華。對比20年至今板塊的三次大級別調整,當下不論從回撤空間還是回撤空間都已大幅接近。
就結構而言,賣方機構關注點主要集中在上游的裝置材料端。其中,中信建投電子團隊於9月23日給出了121頁的半導體裝置深度報告,認為新舊應用、新晶圓廠是機會,半導體裝置迎來國產化視窗期,半導體裝置國產突破正加速,迎來中長期投資機會。
而功率半導體作為能量轉換和控制的核心器件,同樣受到賣方機構的高度關注。
平安證券認為,隨著新能源汽車、新能源發電、工業自動化、軌道交通等下游需求的多點爆發,疊加8英寸晶圓代工產能緊缺,功率半導體市場供不應求,量價齊升將促進市場空間持續增長,行業景氣度有望保持上行。(長江證券)
基金還能上車嗎?
首先,主題基金波動非常大,別看漲的時候5個點、6個點,跌的時候也絕不含糊。我們需要了解行情背後的邏輯,比如很多概念板塊的瘋漲都是市場炒作追漲出現的泡沫,並非真正的風口。值得投資的長期熱點有這樣的特點:受益於長期政策且政策支援力度強、需求具有剛性、發展潛力巨大。從長期來看,半導體主題基金依然是值得佈局的,但是波動也大,所以投資者還是要相對謹慎一些。
其次,對於持倉行業相對單一的基金,建議倉位不要過重。可以在組合中配置不同風格、投資不同市場的基金來分散風險。
總之,主題基金波動太大,千萬別為了博取高收益,去承受過高的風險,並且不建議重倉一次性買入。不要把“大家都在買”“短期收益高”作為自己買基金的判斷依據,還是應該從自身的風險偏好、真實的投資需求和投資目標出發,綜合考慮做出最適合自己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