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透過伊利、蒙牛、光明、飛鶴 看中國乳業發展四重奏

由 南宮丹紅 釋出於 財經

作為行業當之無愧的老大,伊利股份代表著行業發展的哪些趨勢和方向?屈居老二多年、股價被飛鶴超過的蒙牛在出售君樂寶這個搖錢樹之後2020年的業績到底會怎樣?偏居一隅的光明乳業能否走出增長乏力的困境?異軍突起但卻受限於產品單一的飛鶴能否繼續高歌猛進?

可以說,這四家乳業代表著乳業發展的四種不同的趨勢和生態。

隨著國內疫情的有效控制,實體經濟復甦跡象喜人,而資本市場也給予了其積極的回應:上證指數再次站上了3000點,並呈現出穩定上升勢頭。而乳業板塊由於其消費品的剛性需求,以及“健康”屬性,再次成為資本市場關注的熱點。

對於投資者而言,在宏觀經濟不確定性增加的大背景下,除了密切關注K線上的數字跳動,正確把脈乳業發展態勢和競爭格局就顯得十分必要。而要做到這一點,觀察伊利、蒙牛、光明、飛鶴這四家企業的發展規劃和戰略取向就成為首要問題。

01

伊利:龍頭的新增長點

在營收規模、淨利潤規模等多項指標上,伊利是當之無愧的乳業龍頭。增長穩健、目標必達是近幾年伊利給人最深刻的印象。很多人關注伊利,是因為其代表著乳業未來發展的趨勢和方向。

對此,伊利給出的答案是:在堅持乳業業務穩定增長的同時,發揮平臺化優勢,在大健康領域實施多品類、國際化的發展戰略,一方面,探索植物蛋白飲料、乳酸菌飲料、風味飲料、瓶裝水等新市場;另一方面,在全球市場連續落子,聚集全球優質資源。值得注意的是,伊利還提出了“全球乳業第一、健康食品五強”的全新戰略目標,展現出了廣闊的增長空間。

任何行業的老大都不好當,而當老大,最怕的就是安於現狀、不思進取。從這個角度來看,伊利這個老大當得穩,也是有原因的。以研發投入為例,伊利的研發投入為5.42億元,比蒙牛(2.05億)、光明(0.68億)、飛鶴(1.71)加起來還要多不少。

有人或許會說,乳業又不是什麼高科技企業,研發意義不大。其實大錯特錯。消費者對高品質、創新型產品需求的進一步提升,也對乳業研發投入提出了更高的需求,特別是在嬰幼兒配方奶粉領域,人才、裝置、實驗和調研等需求正在加速提升,這也使得研發投入成為衡量企業產品創新能力以及未來增長潛力的重要指標。

02

蒙牛:後君樂寶時代有道坎

與伊利不同,在中糧旗下的蒙牛的多品類發展似乎有些受限。畢竟,中糧旗下還有眾多的食品企業,而蒙牛也一向宣稱聚焦乳業。但從2019年年報資料來看,蒙牛的這份成績單背後也有不少隱憂。如何尋找新的增長點和增長動力成為新的困擾。

其中最核心的問題是,出售君樂寶對蒙牛營收、淨利潤帶來的影響。公開資料顯示,君樂寶2019年營收達到了162.5億,而在蒙牛2019年的年報中,有約110億就是君樂寶貢獻。正因如此,市場普遍預期蒙牛2020年的營收和淨利潤增速將出現不小的下滑。這也導致蒙牛股價的低迷態勢,甚至被營收只有130多億的飛鶴超過。

在這些現象背後,也凸顯出蒙牛外延併購+大商渠道這一發展模式的瓶頸。蒙牛目前正在嘗試進行渠道變革,但這種長年累月建立起來的模式有著極強的慣性,且容易出現波動,這也是蒙牛對此慎之又慎的原因。對於蒙牛而言,這是道坎,如何邁過,就得看管理者的智慧和能力了。

03

光明:我真的不想做地方乳企

光明現在到底是全國性乳企還是地方性乳企?這個問題可能有些傷人心了,但數字確實很現實。2019年225.63億的營收,跟伊利(902.23億)、蒙牛(790.3億)比起來確實有點寒磣。

在淨利潤方面,從表面的數字看,光明在2019年實現了45.84%的淨利潤增幅,但其主要原因是2018年大幅下滑造成的較低同比基數,實際上含金量並不高。其2019年取得毛利潤69.7億較去年同期僅增加0.7億元,增幅僅為1%;而從市場區域看,主要是上海主場為其貢獻增量,外地市場增速僅為0.8%。整體來看,光明乳業仍處於一種滯漲狀態。

事實上做區域乳企、小而美也並沒有什麼不好,但對於光明而言,這可能並不是最佳選項。所以我們看到,光明牟足了勁頭想重回昔日榮光。比如聘請劉昊然為莫斯利安代言人,進一步在寧夏等地建立奶業基地等等。

但遺憾的是,奶業的規模優勢並不是這麼好追趕,以目前的業績趨勢來看,光明雖不至於完全屈居一隅成為地方性乳企,但要想在全國市場上風生水起,確實難度不小。

04

飛鶴:嬰幼兒奶粉,然後呢?

2019年登陸港股的飛鶴異軍突起的有些嚇人。一是以137.22億的營收規模,股價居然趕超了790.3億營收規模的蒙牛;二是嬰幼兒奶粉的毛利率居然快要趕超白酒。而弔詭的是,不少媒體質疑,飛鶴主打超高階,但在研發方面的投入卻十分吝嗇。

其實這並不難理解,在整個乳業,嬰幼兒奶粉的毛利率確實比較高,高成飛鶴這樣比較少見,但其實也有其背後原因。飛鶴董事長在某節目中就已經道出天機:有低價奶粉,但消費者不買,認為貴的就是好。

但對於飛鶴來說,一個關鍵的問題是:這種高毛利和高增長能否持續?特別是在飛鶴目前整個業務模式極其單一的背景下。

事實上,嬰幼兒奶粉正在成為中國乳業市場競爭最激烈的細分市場之一。在這個目前不到2000億規模的市場上,除了虎視眈眈的外資之外,既有伊利、蒙牛等綜合性乳企不斷加大投入、提升市佔率,也有君樂寶、完達山、澳優、合生元等企業競相爭奪市場,不甘於後。在激勵的競爭壓力下,對於飛鶴來說,想要僅僅依靠嬰幼兒配方奶粉維持增長是遠遠不夠的。

實際上,飛鶴也看到了自身嬰幼兒配方奶粉業務的天花板,並且開始了新業務的探索,只是這種探索目前看來並不成功。2017年飛鶴收購美國營養補充劑企業Vitamin World。

然而,從2019年業績報告看,目前Vitamin World經營狀況並不理想。資料顯示,飛鶴2019年營養補充劑收入為5.78億元,較2018年的6.42億元下降9.97%。飛鶴嬰幼兒配方奶粉佔總收入比也從88.52%提高至91.37%,飛鶴單一業務的依賴程度進一步提高。

由此可見,飛鶴存在明顯的增長“天花板”,儘管目前開始佈局營養品等領域,但進展緩慢。資料顯示, 2019年飛鶴營養品實現總營收5.8億元,同比下降10%。從中長期來看,飛鶴目前的增速就恰似一個甜蜜的詛咒,其可持續性值得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