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週報 作者:寧鵬
編者按:市場振盪,公募基金規模仍在擴大。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資料顯示,截至2022年5月,我國境內合計153家公募基金管理人管理了9872只公募基金產品,上述產品資產淨值合計26.26萬億元。
暗潮湧動,公募基金表現兩極分化愈加明顯。Wind資料顯示,7月以來,新基發行冰火兩重天,不到三成的新發基金規模超總額的八成。有9只基金成立規模低於5000萬元,24只產品成立規模不足3億元,26只新基金成立規模不足5億元。
市場持續調整,競爭越發焦灼,尾部基金公司的生存愈發艱難。在此重要發展當口,時代週報推出《26萬億公募基金變局時刻》專題系列報道,持續關注行業動態,深度剖析基金公司發展現狀。
不是所有早起的鳥兒都有蟲吃。
成立17年,益民基金如今僅有趙若瓊1名基金經理、6只基金產品。這一極端現象在公募基金業實屬罕見。此前,總經理身兼數職的次新基金公司東方阿爾法曾在業內引發熱議。益民基金的現狀比東方阿爾法還要糟糕。Choice資料顯示,截至2022年一季末,益民基金旗下基金總規模僅12.28億元,同期東方阿爾法管理規模也超百億。
市場化發行放開,公募產品大擴容。頭部基金公司擁有數百個基金程式碼,已較為普遍。作為老牌基金公司,益民基金如今旗下只有6只基金產品。其中,益民品質升級、益民核心增長兩隻產品最新規模才剛超過5000萬元,處清盤邊緣。
規模長期未見起色,管理層卻頻繁變動。今年以來,益民基金先後釋出多份高管變更公告。它在6月30日公告,王明德任益民基金總經理。業內人士將這一舉動視作為益民基金主動調整的訊號,但業務發展能否就此煥然一新,積極進取也還屬未知。
長不大的“黃金一代”
成功總是相似,不順卻各有不同。
益民基金成立於2005年12月,成立時點堪稱公募行業最佳。這一時間段孕育了諸多頭部公募基金。截至2022年一季末,2005年成立的匯添富、工銀瑞信、建信、交銀施羅德,管理規模都已位居行業前列。成立時間稍晚的中歐基金也同樣成為行業頭部。撇開行業初期的“老十家”,這一時點是公募基金出現頭部公司最為密集的時期。
僅從規模擴充套件角度而言,這是一個接近完美的誕生時機。2006年至2007年,A股恰逢波瀾壯闊大牛市,公募基金持股市值佔兩市流通股比例一度達到空前絕後的26.1%,公募基金影響力處歷史巔峰。
益民基金堪稱獨特發展樣本。覆盤它的發展歷程,對理解公募基金行業的生態變化極富重要意義。
益民基金由重慶國際信託、中國新紀元有限公司分別持股65%、35%。梳理益民基金的股權變更軌跡,重慶國際信託作為控股股東,在益民基金毫無疑問擁有最大存在感。從這一角度出發,益民基金可歸類為信託系基金公司。
益民基金的同期生,股東背景多樣。
撇開背景顯赫的工銀瑞信、建信、交銀施羅德等銀行系基金公司,益民基金與同為信託系的中信保誠和匯豐晉信相比,或是券商系的華商基金和中郵基金相比,都有較大差距。
部分“黃金一代”基金公司,新手期就收穫大禮包。以成立於2007年8月17日中郵核心成長混合為例,2007年末單隻基金的規模便高達423.08億元。中郵基金成立於2006年5月8日,當時還是一家次新基金公司。
與順風順水的中郵基金相比,益民基金的起點不算太高,這與它詭異的產品戰略有關。成立之後,益民基金髮行的首隻產品是貨幣基金益民貨幣。資深業內人士告訴時代週報記者,在公募行業,首隻基金選擇貨幣基金是一個較為極端的選擇,貨幣基金對管理能力的要求較低,當時基金產品的發行是核准制而不是註冊制,首發貨幣基金也隱含著對於後市的不看好。
隨之而來的牛市,引發了權益基金熱,而貨幣基金在牛市中,往往面臨淨贖回,這無疑影響了之後的“走馬圈地”。行業高速擴張,益民基金也不是毫無收穫。2007年三季末,益民基金有了旗下首隻百億基金益民創新優勢。當時,益民創新優勢的規模高達118.51億元,旗下公募總規模亦達到157.30億元。
百億規模對於當時的基金公司而言,意味著跨越盈虧平衡線。對次新基金公司而言,這也算是理想開局。如果放在公募基金的漫長曆史上來看,次新基金公司普遍盈利的情形極為罕見。
然而,“開局即巔峰”的魔咒馬上應驗。2007年之後,益民基金旗下的公募產品總規模,再也沒有超過100億。
投研失速
“對於公募基金公司而言,在成立初期能解決生存問題,是一個夢幻般的開局。但對於一個高度市場化的行業來說,像這種撿到皮夾子的事情,並不會一直髮生,公募基金公司需要思考其長期安身立命的價值。”北京某公募高管告訴時代週報記者,投資研究始終是基金公司的生命線。
益民基金成立初期,經歷過一些“折騰”。2008年下半年,北京證監局在對益民基金進行例行檢查時發現,公司存在治理方面的問題,要求公司整改。
此後,益民基金仍不斷冒出需要整改的新事項。2009年10月,益民基金旗下的益民多利債券基金因買入托管人招商銀行股票60000股,遭監管處罰,於2010年3月起責令整改。據相關規定,基金管理人不得買入托管人股票。這一事件也暴露出益民基金當時公司治理結構的混亂。
直至2010年8月,益民基金公告稱,整改工作已於5月底完成。2008年下半年至2012年上半年,益民基金被責令整改期間,連續4年未發行新基金產品,這在基金行業十分少見。
初期的折騰,源於股權變更。2008年3月,益民基金股東之一的華夏建通將其持有的20%股權出售給中山證券。2009年6月,重慶路橋也退出了益民基金股東陣營。益民基金股東頻繁更換,對管理層造成了一輪衝擊,這兩年有兩任總經理離職。
覆盤益民基金成立17年的規模變化,其最近十年的發展乏力,顯然與當時的股權變革關聯不大。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行業內有某家頭部基金公司,在2012年的規模與益民基金相當,該公司的成立時點與益民基金僅差半年。換言之,也有起點頗為坎坷的基金公司成功“逆襲”。
與其他同期成立的基金公司相比,益民基金從未誕生過能聚集頂流的明星基金經理。規模始終未得大幅度擴張,也和業績孱弱息息相關。益民基金旗下首隻權益類基金,在經歷長跑之後,未能跑贏滬深300指數。
據中基協釋出的《公募基金20年專題報告》,從1998年3月首批股票型公募基金髮行,到2017年底的近19年間,偏股型公募基金的年化收益率16.18%,遠遠跑贏各項指數,超出同期上證指數8.5%。而Wind資料顯示,截止2022年二季末,近五年上證指數漲22%,主動權益基金平均收益在109%。
投研孱弱,新基金髮行必然受到影響。“迷你基金”成為中小基金公司普遍需要面對的難題。益民基金產品數量始終難以獲得根本性的拓展。2015年,益民基金旗下產品為7只。2017年,基金數量達到8只。此時,益民多利債券已連續多個季度徘徊在清盤線。2017年末,基金數量增長到9只;2018年二季度達到10只。
有滬上基金公司人士告訴時代週報記者,伴隨著基金數量增加,很多基金公司都面臨一面發新基金,一面清盤老基金的困境,這也是行業新陳代謝的一種方式。
自2008年起,益民基金進入了一個奇怪的階段:產品數量越來越少。伴隨著2018年末,益民多利債券的清盤,益民基金的產品數量開始進入下行通道。2020年是益民基金清盤的大年,這年清盤了3只基金,益民基金的公募產品回到6只。
公募基金行業的週期性較強,權益基金規模與資本市場波動呈正相關。而益民基金的獨特之處,是呈現出一種“哀莫大於心死”的狀態。在近十年,無論是2014年至2015年的短暫牛市,還是2019年至2021年的公募大擴容,益民基金管理規模仍一路縮水,從未出現反彈跡象。
空白的報表
以管理費為主的商業模式,決定了小型基金公司的生存狀態不佳。談及“長不大”的益民基金,業內人士的第一反應是長期虧損。耐人尋味的是,益民基金以及其子公司國泓資產,在重慶國際信託的2021年報中,被開了天窗。
據時代週報記者梳理,這並不是唯一一次被開天窗,益民基金與國泓資產長期出現在重慶國際信託的年報中,但投資損益一欄均為空白。不過,重慶國際信託依然盈利狀況較好。年報資訊顯示,2021年,重慶國際信託實現營收77.42億元,淨利潤20.52億元。
重慶國際信託長期控股一家基金公司,卻始終難以做大規模,這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與成立之時不同,公募牌照數量如今已增長數倍,公募基金“殼”價值不斷縮水,近幾年認輸“出局”的基金公司股東並不鮮見。
益民基金近期人事調整頻繁。
2022年5月20日,益民基金公告稱,基金經理牛永濤離職。自此,益民基金旗下6只產品全由趙若瓊一人管理,再次引發業界側目。
此前,益民基金一次高管調整也頗為蹊蹺。5月9日,副總經理趙恆毅離任,他在今年1月才走馬上任,任職不滿4個月。
新任總經理王明德,6月27日才因個人原因辭去南華基金副總經理一職。6月17日上任益民基金副總經理王健,也同樣來自南華基金。他在今年3月辭去在南華基金的職務,同月入職益民基金,擔任固定收益投資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