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2月14日電 (劉亮)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世界經濟遭遇巨大創傷。農曆牛年,世界經濟能否走出陰霾?此間分析人士認為,世界經濟尚處“弱復甦”狀態,短期內很難“牛氣沖天”。
回首2020年,各大國際權威機構此前釋出的經濟資料顯示,疫情給世界經濟帶來的影響可謂前所未有,其影響程度甚至要遠超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
步入2021年。從國際機構近期釋出的經濟預測資料看,樂觀的聲音有所增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新一期預測資料顯示,今年發達經濟體有望實現4.3%的經濟增長,較此前預測略有上調;不少發展中經濟體的指標也明顯好轉。
中國銀行研究院主管、研究員邊衛紅在一場論壇上指出,由於主要經濟體還將維持寬鬆的貨幣和財政政策,2021年上半年世界經濟會短期回暖,但是這並不代表世界經濟的實質性復甦。
他分析稱,一方面,疫情使全球勞動力收入大幅下挫,出於對未來經濟前景低迷的顧慮,民眾會傾向於增加儲蓄,導致需求增長乏力;另一方面,跨國公司利潤大幅下滑、地緣政治的緊張等因素也將深刻影響全球投資和貿易的復甦前景。
世界銀行也提醒,儘管今年全球有望實現更大範圍的經濟復甦,但疫情帶來的經濟“餘震”猶在,尤其是疫後世界經濟仍處“弱復甦”狀態,經濟下行壓力仍盤旋在上空。同時,全球疫情的此起彼伏和病毒的變異,更是橫亙在經濟復甦的道路上。
“疫情給世界經濟帶來的衝擊是巨大的,經濟的復甦不會一蹴而就,需要一個過程。”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陳鳳英此前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經濟復甦涉及諸多維度,迴歸正軌仍需時日。
IMF也表示,受醫療干預的普及程度、政策支援措施的有效性、危機前的結構性特徵等因素影響,各國經濟復甦料將呈現顯著差異。
在此背景下,新冠疫苗無疑被寄予了“拯救”世界經濟的厚望。誠如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唐建偉所言,疫苗進展決定了經濟復甦程序,是打破疫情僵局和重啟世界經濟的關鍵。
但有了疫苗並非意味著“一勞永逸”。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副所長蘇曉暉指出,全球大規模的人口接種疫苗才能真正挽回世界經濟。她坦言,與富裕國家相比,一些經濟欠發達的國家在疫苗普及上存在一定滯後,經濟復甦很難同頻共振。
在近期舉行的達沃斯論壇上,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也強調,雖然疫苗已經研發出來,但在分配上仍存在嚴重不均。疫苗應該成為全球公共產品,廣泛的疫苗接種是經濟“回血”的關鍵。
除了疫苗之外,也有人將世界經濟復甦的目光投向了中國。此前,中國經濟的率先復甦已成為世界經濟“至暗時刻”的一抹亮色。
邊衛紅認為,從短期內看,中國經濟仍是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其他多數國家和地區預計未來數年才能恢復至疫情前的水平。
在近期釋出的經濟預測中,IMF也再次對中國經濟投了“信任票”。預計今年世界經濟將增長5.5%,中國經濟將增長8.1%。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的持續回暖將為世界經濟復甦注入更多確定性。資料顯示,中國已連續多年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中國經濟的穩中向好於世界而言也無疑是一大利好。
展望未來,陳鳳英認為,疫情加速了新一輪科技革命的程序,倒逼經濟社會加速網格化、數字化和智慧化,未來這些也都將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併為後疫情時代世界經濟的發展注入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