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住“穩”的大局 積蓄“進”的力量

  2021年,我國國民經濟持續恢復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邁出新步伐,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實現“十四五”良好開局。2022年,要保持經濟發展良好勢頭,必須在字上下功夫,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堅決穩定宏觀經濟大盤。做到這一點,保持宏觀政策穩定尤為重要。

  首先,宏觀政策要具有連續性。穩住宏觀經濟大盤,穩預期至關重要。政策保持連續性,有助於穩定市場主體預期,激發經濟活力。前不久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就財政政策而言,加大財政支出強度,加快財政支出進度,注重對中小微企業、個體戶及製造業的配套支援政策,有助於堅定市場信心,突破需求收縮壓力,夯實“穩”的底氣。此外,對市場中有關政策的錯誤解讀、歪曲解讀、過度解讀等要及時駁斥澄清,為經濟穩增長營造良好環境。

  其次,政策取向不變,要堅持結構性調整。政策穩定不代表政策平均發力,而是要有所側重。穩增長調結構是有機統一的。穩增長為經濟結構最佳化升級提供良好的外部條件,沒有必要的增速,經濟結構調整必然受影響。調結構為經濟增長積蓄長期力量,沒有當下的結構最佳化,經濟長期增長必然受制約。因此,結構政策要有所為,有所不為,著力暢通國民經濟迴圈,提升製造業核心競爭力,加快數字化改造,促進傳統產業升級,為經濟發展積蓄“進”的力量。

  最後,還要加大政策力度。政策力度強弱決定了政策效果是否明顯。政策力度弱了,政策效果可能很難顯現。比如,有的地方政策資金分散發力,撒胡椒麵,力度輕飄飄,這就解決不了市場主體面臨的現實問題。從經濟學角度而言,宏觀經濟政策具有邊際效應遞減規律,同樣的政策力度,去年達到很好的效果,今年的效果可能就會弱一些。因此,要針對關鍵環節的關鍵問題,重點發力,集中用力,用大力量解決真問題,不斷尋求新突破。

  當前,世界經濟處於疫後復甦的築底波動期,不確定性顯著增強,經濟恢復程序也會出現反覆。保持宏觀政策穩定,是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的應有之義,是保障經濟持續穩定恢復的必要條件,是調動各方面積極性、激發市場活力的必然選擇。把住“穩”的大局,堅定“進”的方向,及時推出有利於經濟穩定的新舉措,培育壯大新增長點,有助於鞏固我國經濟發展韌性強、動力足、潛力大、長期向好的基本面,從而為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夯實基礎。(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 喬瑞慶)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徵稿啟事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100 字。

轉載請註明: 把住“穩”的大局 積蓄“進”的力量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