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是歐洲第一大經濟體,2017年GDP3.6萬億美元,排名世界第4位,人均GDP4.4萬美元,排名世界第19位。中國2017年GDP13萬億美元,排名第2位,人均GDP9500美元,排名世界第70位。
從人均GDP資料上來,德國經濟比中國強不少。畢竟德國只有8000多萬人,和我國四川省的人口相當;國土面積只有30多萬平方公里,跟我國的雲南省相當。看看四川省和雲南省的經濟,跟德國完全不在一個等量級上。
但是這樣一個強大的德國,實際上真正成立是在1990年,而且是由社會主義國家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和資本主義國家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合併而成的。
很奇怪,由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和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合併的德國,為什麼實力這麼強大?而且在中國人心中,德國是高科技、專業、嚴謹的代名詞,中國人對德國貨有著免檢式的崇拜。
很多中國人也聽說德國人一天只上短短几個小時的班,雙休,還從不加班,到點就走,社會福利保障也比國內強很多。
照這麼說,德國國民幸福感一定爆棚。
事實真的如此嗎?
其實兩德統一前和統一後,政治體制、經濟體制和發展水平的碰撞融合,使得德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分痛苦曲折。
那麼既然德國社會和政治問題這麼複雜,又是如何發展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的?
下面就扒一扒德國的心酸歷程。
咱們從兩德統一開始說起。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德國被分為兩個國家——東德和西德,東德被蘇聯控制,大概10萬平方公里,人口大概1700萬,另一半被英國等西方國家控制。
東德完全照搬蘇聯模式,成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大搞計劃經濟。西德則照搬英國模式,成為一個純粹的資本主義國家。
現在的德國全名叫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所以可以說是西德吞併了東德。
為什麼不是東德吞併了西德呢?
看看蘇聯就知道了。
蘇聯的優勢是軍事和工業發展強進,但是民生經濟卻是全球倒數,老百姓經常買不到吃的、穿的、用的。
所以,東德也是一樣,工業發展不錯,但是民生很差,失業率高,老百姓吃不飽穿不暖,鍋碗瓢盆都買不著。
在這樣的局面下,很多東德人都偷跑到西德,因為西德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發展很好,起碼可有飯可吃,有衣可穿,有工作可以做。
當時柏林被東德和西德各佔了一半,所以偷渡很容易,1961年,為阻止東德公民大量外逃,東德政府在沿著西柏林邊界的東柏林一側修建了舉世聞名的“柏林牆”,正式名稱為“反法西斯防衛牆”。
有意思的是,西柏林雖然是屬於西德的,但是西柏林四周全部是東德的國土,所以西柏林成了西德的一塊飛地。西德其他地方的人要去西柏林,就得辦出入境手續了。
1989年世界政局勢動盪不安,很多社會主義國家聯盟紛紛解體,在這個趨勢下,蘇聯對東德的控制逐漸減弱,東德國內對計劃經濟模式也深惡痛絕。
終於,在1990年兩德實現了統一。
兩德統一一度為德國的經濟帶來沉重負擔,統一後德國經濟多年持續放緩,付出經濟代價約為1.5萬億歐元,比全國的國債還多。
當時東德的惡劣的經濟狀況及不切實際的兩德貨幣兌換率(當中滲透著政治動機),使東德工業大幅下挫、倒閉。
直到今天,東德仍然靠每年1000億歐元的特殊補助來振興經濟,西德每年都還向東德提供的商品資助,使西德資源也緊缺起來。
兩德統一後,大部份前東德地區被“反工業化”,導致近20%的失業率。高失業率導致大量的德東人向西部流失,致使東德人口持續下降,以專業人才的流失最為嚴重,人口從1991年的1800萬降到現在的1600萬。
那麼既然國內矛盾這麼突出,德國是怎麼成為世界強國的?
第一,德國在二戰之前本來就是一個領土和主權統一的歐洲大國,德國最早進行了工業革命,工業基礎好,加上德國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所以40年的分離並沒有傷及國家根本。因此,德國統一之後不久就成了經濟強國,要不是德國二次發動世界大戰都失敗了,可能歐洲本土就他一家獨大了。
第二,德國不鼓勵建立誇國公司這樣的大企業,和小型企業相比,它們要承擔更多的稅收。所以德國的企業總數的70%是員工不超過百人中小企業,這種小公司靈活度高、專業細分、技術水平較高的中小企業,它們是德國工業的中流砥柱。
第三,大不等於強,小不等於弱!德國綜合國力能進世界前五,一靠民族智慧,德意志民族智慧超群,善於思辨,善於實證研究,給世界貢獻了黑格爾、歌德、愛因斯坦等世界巨匠;二靠嚴謹鑽研,德國人的嚴謹勤奮世所公認,做任何事都是一步一個腳印;三靠創新,德國諸如西門子等一大批企業公司已逾百年曆久彌新,長盛不衰,靠的就是不斷創新。四靠教育,德國基本國策傾向於抑制大富,扶助貧困。同樣孩子入托,如做父母的是在讀研究生,那麼象徵性付點費用,差額國家會補給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