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喚園區治理再創新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隨著國際國內經濟下行壓力的逐步增大,在區域經濟中扮演重要角色和承擔拉動作用的園區經濟承壓日重。這種壓力不僅表現為因疫情影響、產業鏈梗阻和市場需求受制而導致的園區產業叢集復甦遲緩產出乏力,曾經持續很長時間的外延型過度擴張等模式依賴,也是制約當下地方一些園區運營困難的關鍵癥結。

  改革開放以來,以高新區、經開區、城市新區以及各類區域產業園區為主的園區經濟在區域創新、產業結構升級、做強實體經濟以及產城互動方面發揮了重要引領示範作用。有研究表明,以66個城市為樣本,各類園區對所在城市地區生產總值平均貢獻度逾12%,園區在研發投入、營商環境等經濟轉型指標上更是遙遙領先於傳統行政區。

  但是,隨著這種高效的產業發展平臺模式在全國各地大規模複製,產業園區集約化建設、集聚化發展和專業化服務的特色優勢逐漸開始發生衰減。究其原因,一是招商引資壓力下的園區同質化競爭傾向嚴重,進而導致園區產業聚而不“集”,產業邏輯疏散,難以形成“鏈能”優勢。園區同質化現象,一方面源自上級單位的分類考核導向模糊;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區域招商引資統籌能力的不足。二是基於外延式擴張衝動的過度舉債現象。曾幾何時,為提高園區擴張效率,很多地方開始引入對傳統行政區社會事務的託管模式,拆遷徵地規模呈現加速增長態勢。驟然上升的開發成本自然有賴園區融資平臺實施資本運營,而其所積聚的園區系統性財政風險和運營成本也顯而易見。三是體制機制迴歸導致園區的專業化服務能力和水平蛻變弱化。隨著園區託管模式的普遍推廣,原來僅聚焦產業運營的各類園區管委會機構日漸龐大,所承擔的行政和社會事務空前龐雜,使得原本專業高效的扁平化產業治理形態倒退回層級複雜的條塊格局。不少園區企業反映,如今當地園區幹部的主要精力都在招商引資,而對於存量企業的深層次發展需求投入的關注和服務卻大不如前。筆者無意否定產業園區的產城融合發展趨勢,但從區域經濟治理角度考量,產城融合的關鍵和初衷應該在於堅守全域統籌理念,努力追求新時代經濟治理模式的再創新再升級,而不是以外延擴張為導向、以犧牲園區服務效率和專業水準為代價的體制機制的回撤。

  經過多年體制機制創新,我國園區經濟在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當前,面對複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作為伴隨著改革開放應運而生的最具創新基因的各類經濟園區,更應該主動走出模式依賴、路徑依賴,大膽創新,為實體經濟全面復甦蹚出更多新路子,創造更多新經驗。(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張 毅)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050 字。

轉載請註明: 呼喚園區治理再創新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