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400億的卡脖子賽道即將跑出一個IPO

由 寸建宇 釋出於 財經

來源:東四十條資本(ID:DsstCapital) 作者:張俊雯

招股書有意思的地方,除了能看到上市公司如何“包裝”之外,更能以小見大,一窺資本市場的狀態。就比如星環科技吧,頂著自研資料庫的名頭,吸引了不少投資機構,光是最近一年就新增了12家。

早期投資者不談,肯定賺的盆滿缽滿,那些大多投Pre-IPO,沒有早期投資能力的機構,可就沒有以前那麼好賺了。最後一輪轉讓老股和增資的估值約在42-46億,發行市值多少呢?42.9億。(投中BBKing)

“國產大資料基礎軟體第一股”要來了。

星環資訊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星環科技)已進入發行階段,IPO定價為47.34元/股,準備在科創板上市,中金公司為主承銷商,國泰君安為聯席承銷商。

本次IPO計劃募資19.6億元。其中,8.98億元用於大資料與雲基礎平臺建設專案,7.09億元用於分散式關係型資料庫建設專案,3.53億元用於資料開發與智慧分析工具軟體研發專案。

從募資用途可知,「分散式資料庫」是星環科技的投入重點,也是公司的核心技術之一。

該技術曾被認為是資料庫領域的“新能源車”,是國產替代“換道超車”的好機會。這將有望打破甲骨文、IBM、微軟等海外資料庫供應商在國內市場長年壟斷的市場格局。

不少知名投資機構和科技巨頭也紛至沓來。其中,騰訊是公司最大機構投資方,持股比例達11.69%。另外,中金資本、啟明創投、深創投等知名機構也曾多輪加註星環科技。

資料庫領域的“新能源車”,三年半進賬9個億

大資料和資料庫對很多人來說並不陌生。

無論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線上支付的每一筆交易資料,還是多年前po在社交平臺上的一張非主流照片或者個性簽名,以及刷短影片的瀏覽和點選記錄,都屬於大資料,會被儲存在資料庫裡,正所謂“網際網路是有記憶的”。

當然,以上這些只是大資料的冰山一角,也是我們最直觀能夠接觸到的,而在這些資料背後需要一系列複雜而精密的資料處理。

這就引出了本次IPO的主角——星環科技,這是一家企業級大資料基礎軟體開發商,成立於2013年,總部位於上海。公司圍繞資料的整合、儲存、治理、建模、 分析、挖掘和流通等資料全生命週期,提供基礎軟體及服務。

何為「大資料基礎軟體」?

一般認為「大資料基礎軟體」包括,大資料基礎平臺、資料庫、資料中臺和資料科學平臺等。通常情況下,資料庫公司可以被稱為大資料基礎軟體公司。但大資料基礎軟體公司並不一定只有資料庫。

星環科技是國內少有的幾乎覆蓋了資料庫全品類廠商。他最核心的“看家本領”莫過於「分散式資料庫」了,產品涵蓋OLAP資料庫ArgoDB、OLTP資料庫KunDB、圖資料庫StellarDB等。

而「分散式資料庫」被認為是資料庫領域的“新能源車”。要知道,資料庫在4年前曾被科技日報列為中國被“卡脖子”35項關鍵技術之一。有觀點認為,中國資料庫趕超的機會在於“換道超車”而非“彎道超車”,而「分散式資料庫」正是這個機會。

經過多年自主研發,星環科技擁有多項專利技術。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已獲授權境內專利77項(其中發明專利74項),境外專利8項,以及累計授權328 項軟體著作權。

客戶方面,星環科技累計擁有超過1000 家,分佈在金融、政府、能源、交通、製造等眾多國民經濟支柱領域,其中不乏中國銀行、中國石油、南方電網、中國郵政集團、鄭州地鐵這樣的頭部客戶,前五大客戶合計貢獻營收約20%左右。

不過就目前來看,公司尚處於快速發展階段,收入規模較小、研發投入較高、運營投入較大。

財務方面,營收逐年增長。根據招股書,2019-2021年,星環科技連續三年正增長,營收分別為1.74億元、3.00億元與3.31億元;2022年上半年,星環科技營收為9758.3萬,較2021年1-6月的營業收入8255.6萬元增長18.2%。

但虧損也在不斷擴大。報告期內,公司淨虧損分別為2.11億元、1.84億元與2.46億元。截止2021年底,累計未彌補虧損超4億元。

連年虧損的背後,主要由期間費用高企所致。2019-2021年,星環科技的期間費用佔營收的比例分別為192.06%、139.47%與144.82%。

研發費用佔比較高。報告期內,公司研發費用分別為1.09億、1.094億及1.4億元,研發費用率分別為62.66%、42.11%和42.46%。

銷售費用不斷增多,雖擴大了營收規模,但未能化為公司真正的造血能力。2019-2021年間,星環科技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分別為-2.01億元、-1.91億元與-2.38億元,經營性現金流持續為負且呈擴大趨勢。

36歲前英特爾CTO辭職創業,騰訊為最大機構投資方

星環科技成立的2013年正是大資料技術最火的年份。

當年,發生了一起震驚世界的“稜鏡門事件”,揭露了美國利用電信巨頭監控數百萬人的事實。這讓各國開始更加深刻地意識到,資訊保安的緊迫性以及自主可控的必要性。

國產資料庫開始迎來黃金歲月。以網際網路和IT巨頭為首,不少公司都開啟了資料庫國產化的程序。2013年,支付寶開始啟動"去 IOE",即去掉了Oracle資料庫、IBM小型機和EMC儲存,並開始自主研發分散式資料庫OceanBase。

同年,36歲的英特爾資料中心軟體部亞太區CTO孫元浩也看到了這一趨勢。於是,果斷離開了服務多年的英特爾創辦了星環科技。

公司建立之初,核心研發團隊都曾任職於英特爾,主導了英特爾Hadoop發行版的研發,所以星環科技早期產品和解決方案都是基於開源Hadoop產品構建的,本質上還是國外的技術,依然沒有完全擺脫“卡脖子”的困局。

為了突破技術的瓶頸,星環科技自2015年起決定用自主研發的大資料技術逐步取代開源技術Hadoop。

不難想象,星環科技選擇拋棄開源軟體,全面走向自主研發,定會面臨著不少挑戰,但脫離了開源軟體,沒有了原來架構的掣肘,星環科技也能更容易在技術上突破。

經過多年研發,星環科技重構了大資料與分散式資料庫軟體棧,先後積累了31項核心技術,其中包括12項基礎核心技術,主要體現在分散式技術、SQL 編譯技術、資料庫技術、多模型資料的統一處理技術、基於容器的資料雲技術以及大資料開發與智慧分析技術等方面。

終於,星環科技逐步替換了原本依賴國外技術的底層框架。根據工信部電子第五研究所程式碼掃描測試報告,星環科技建設的大資料平臺TDH的1200萬行程式碼裡自研程式碼率超過70%,ArgoDB程式碼自主率(行數)分別超過90%。

星環科技也憑藉著其開創性,收穫多輪融資,資方陣容堪稱豪華。既有中金資本、深創投、啟明創投、國中資本、基石資本等知名投資機構,又國家軍民融合產業投資基金、渤海產業投資基金等國家級產業投資基金,還有騰訊、TCL、恆生電子、國科瑞華等科技軟體巨頭。

據股權架構顯示,IPO前,星環科技實際控制人孫元浩直接持股為12.3223%,孫元浩擔任執行事務合夥人的贊星投資中心持有公司 8.3167%的股份,孫元浩及一致行動人,合計控制公司 29.9712%的股份。

騰訊控股透過林芝利創持有星環科技11.69%的股份,為第二大股東,最大機構投資方。

其他股東還包括,產業基金(國有股東)持股為7.4557%,雲友投資(創始股東)持股為4.8965%,新鼎資本持股為4.628%,方廣資本持股為4.4105%, TCL創投持股為4.3811%,啟明創投持股為4.309%,中金資本持股為3.2491%,恆生電子持股為2.9339%,,國科瑞華持股為2.1518%,深創投持股為2.0398% 等。

甲骨文IBM微軟“拿捏”百億市場,國產替代“換道超車”

我國數字化不斷推進,資料量呈現爆發式的增長。根據IDC的預測,到2025年,中國的資料量將達到48.6ZB,佔全球資料總量的30%左右。

資料已經成為中國數字化時代下的新生產要素。在海量資料的基礎上,資料分析、資料探勘逐漸為企業業務發展、管理決策、戰略佈局等提供支援和幫助。

近年來,受益於國家政策的支援與資料管理軟體國產化替代的趨勢,我國大資料軟體市場規模一直保持高速增長態勢。根據沙利文資料,中國大資料軟體市場規模將在2024年達到492 億元,2019年至2024年複合增長率為 27.5%。

過去,國內資料庫市場長期被甲骨文、IBM和微軟三巨頭壟斷,服務費高昂且每年都會漲價,但又無奈沒有國產替代,只能被苦苦“拿捏”。

但局面隨著國產資料庫的崛起而開啟。像Oracle、IBMDB2、Teradata,及搜尋引擎Elasticsearch、大資料平臺Cloudera Data Platform、資料統計分析軟體SAS等國外主流廠商產品,開始逐漸被國產替代。

如今,國產資料庫可謂是百花齊放。

除了傳統資料庫廠商,比如人大金倉、達夢、神舟通用、南大通用等;

也有大廠的“雲資料庫”,比如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等;

還有新興資料庫,比如PingCAP的通用資料庫TiDB,濤思資料的時序資料庫TDengine、歐若數網的圖資料庫Nebula Graph;

以及巨杉、中興、浪潮、易鯨捷等的資料庫產品,都登上了國內外流行度榜單。

市場競爭也不斷加劇,從市場份額來看,星環科技的排名不增反降。根據IDC近年來發布的《中國大資料平臺市場研究報告》,2020年,星環科技僅次於華為雲、阿里雲、亞馬遜雲科技,排名第四。而到了2021上半年,騰訊雲、浪潮集團、新華三的市場份額均超過了星環科技,而星環科技僅擁有1.3%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七。

目前,國內自主研發大資料平臺的企業中,有兩家公司正在衝刺IPO。

一家是星環科技,另一家則是達夢資料。

不同於星環科技的分散式資料庫,達夢資料走的是類Oracle路線,即集中式資料庫,是公認的國產資料庫中Oracle相容性做的最好的,有望成為“國產資料庫第一股”。

總之,國產替代們正在不斷嘗試“換道超車”,讓突圍歐美巨頭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