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黃金”賽道的上市醫美公司為何在金融市場“失寵”?
6月26日,醫美國際創下歷史新低,距離上市當天創出的歷史最高點已經摺價過半,當天,醫美國際釋出2020年一季度業績報,第一季度營收9100萬元(單位:人民幣),較去年同期的1.809億元下降49.7%,淨虧損為8310萬元,去年同期實現淨利潤2270萬元。作為兩隻美股上市的焦點醫美股之一,如何“混”成了現如今的地步?
從1997年的鵬城診所到如今的美股上市的醫美國際,醫美國際應該算行業內資歷最老的那一批,上市時擁有21個治療中心,其中19個為全資持有或佔據較多股份。發展最快的時候,在2017年到2019年上半年這30個月內新增了11家醫療中心,這樣的勢頭不可謂不迅猛。然而自從上市首日創歷史高點以來,這大半年的時間股價都處於低位盤整格局。那麼為何投資者對發展迅猛的醫美國際如此冷淡?是醫美行業不火爆了嗎?
一、行業仍然潛力大、增速高,金融市場對醫美股態度分化比較大
1、醫美行業的蓬勃發展格局未變
據艾瑞諮詢統計,2019年我國醫療美容市場規模達到了1769億,增長率仍然保持在22.2%的高位,而醫美使用者去年已經到了1367.2萬人,預計2023年將達2548.3萬人。特別是近兩年受網紅文化影響,醫美的消費者需求進一步增加,醫美行業的規模和發展速度都是沒問題的。
國元國際證券研報顯示,全球醫美步入穩步增長階段,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醫美市場,增速領先。相對於發達國家,我國的醫美滲透率仍然較低,與人均可支配收入尚未匹配,還有較大空間可以發展。根據ISAPS在2015年的資料,以每千人接受醫療美容療程為單位,中國每千人接受醫療美容為1.7,同比美國12.6,巴西的11.6,韓國的8.9,我國還有較大的差距。
2、醫美相關的上市公司收益頗豐,但投資者態度冷熱態度分化明顯
醫美國際近四年營收都保持了穩步增長,雖然淨利潤在快速擴張的2017和2018年為負,但到2019年也已成功轉正。而另外一個美國上市的醫美公司新氧的業績報表則更為靚麗。不論是營業收入還是淨利潤的增長幅度都是出於一個驚人的水平。
無獨有偶,新氧自2019年5月2日上市以來,這一年多的股價也基本處於上市首日的價格水平下方徘徊。今年3月份股價跌至8元附近,差不多快接近最高價的1/3的水平。雖然近些天新氧的股價隨著整個美股有一定反彈,但都還不到上市首日的最低價。
既然美股投資者不太看好中國的醫美企業,那麼醫美企業在A股又是如何表現的呢?
由於目前主要業務是醫療美容的上市公司比較少,其中醫美業務營收佔總營收超過10%的個股有6只,分別是哈三聯、昊海生科、冠昊生物、朗姿股份、愛爾眼科、華熙生物。其中前4個公司的股價表現都比較一般,沒能看出投資者明顯的偏愛跡象。
哈三聯(生產凍乾粉針劑)和昊海生科與前面兩隻美股的遭遇一致。自它們上市以來也受到了資金冷落,其股價都在上市首日的開盤價下方徘徊,昊海生科的港股也是如此情況。
冠昊生物與朗姿股份都是上市比較久的個股,且其醫美的營收在整個營收中佔有前三的位置。近三年以來,這兩隻個股的股價都呈緩慢下行態勢。那是否與其業績有關呢?並不是。其中冠昊生物確實無論是總營收還是其醫美營收都有下降的跡象,但朗姿股份無論是總營收還是其醫美營收都是在持續增長的,而且朗姿股份中醫美的營收近三年翻了2.5倍,總營收也是穩步增長的。
這六隻當中只有愛爾眼科和華熙生物獲得了資金的青睞。
愛爾眼科這隻做眼部醫療的個股成為數年裡股價持續上升的大牛股。當然,這和近年來視力矯正手術越來越多是有關係的,其屈光專案營收從2017年的19.31億,到2018年的28.12億,再到2019年的35.21億。
而華熙生物被看好的原因就是其強大的玻尿酸生產能力。2018年,僅華熙生物一家就供應了全球36%的玻尿酸原料,其“掌門人”趙燕被業界成為“玻尿酸女王”。從其財務指標看,營收和淨利潤都在近4年實現翻番,這樣的成績也正好符合和行業的發展情況。
從投資者對以上8個比較有代表性的企業的股市情況可以大致看出,投資者對上市醫美公司整體是持懷疑態度的,但在部分個股上有偏愛。那麼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什麼?投資者的這種“偏愛”又是如何出現的?
二、“3 1”因素複合,行業正經歷大浪淘沙的時代
醫美行業近些年的火爆也引起了人們的討論,有“果”必有“因”,當我們把造成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出來後,也就更容易把握行業的發展方向。在“螳螂財經”看來有四個原因造就了以上情況的出現,其中三個是行業一直存在的問題,而另外一個則是近兩年出現的。由此,我們可以從這幾個角度出發,去思考下一個可能被投資者“偏愛”的公司。
1、推廣力度不夠大
這一點可能有點出乎大家的意料,因為我們平時在電梯中還是經常能看到一些整形美容的廣告,在推廣力度上似乎是“鋪開”了。
但從這次艾瑞諮詢的2020年醫美行業白皮書報告顯示:中國醫美使用者資訊獲取渠道中,線下渠道排名第一的方式是生活美容機構,比例達到50.9%,熟人介紹的比例是45.1%,醫療美容機構獲取的比例是34.3%,而透過廣告途徑獲取資訊的比例只有18.6%;線上渠道中,排名前三位分別是:醫美機構官網或其APP、垂直醫美機構網站或其APP、資訊分享平臺或其APP。
另外,醫美使用者對醫美機構認知的渠道排名第一的竟然還是熟人介紹,佔比達到36.6%,遠超第二名垂直醫美平臺的19.3%。
熟人介紹這種最原始的推廣方式能排到第一,也直接說明這個行業的推廣力度是任重而道遠的。我們可以思考的是,如果從這方面入手,這個細分領域是否有機會出現一個龍頭公司?目前垂直醫美平臺也還是有很多公司的,比如新氧等。另外,我們也應該思考的是,到底是醫美廣告的投入不夠多還是這種方式不適合這個行業?
除開傳統的推廣渠道,愛爾眼科如今還使用下沉式推廣方式,比如深入社群和村鎮進行眼部救助,這也給鞏固了其眼部醫療龍頭地位,進而保障了其醫美業務的增長。我們雖然生活在國家的各個城市各個崗位,但每個人都有老家群和社群群,如何下沉以及用何種方式下沉值得醫美行業思考。
2、醫美企業自身能力難以符合要求
醫美行業在中國的發展歷程並不短,但一直以來醫美機構事故頻發,也給整個行業蒙上陰影,投資者在選擇行業是也會比較看中這方面,另外也因為事故的因素,一些企業上市也成了難題。
前面分析的鵬愛醫療(美股名:醫美國際)就官司纏身,據《華夏時報》報道,2018年上半年,深圳市、區消委會共收到醫療美容行業的投訴157宗,主要反映商家資質、手術風險和貸款消費等方面的問題,其中深圳鵬愛醫療美容醫院就有17宗。
另外,更美APP已經完成了D輪融資,但它的公司似乎是和娛樂圈槓上了,這官司如同“家常便飯”一般多。這樣的情況如果要走上市的道路可能還有較遠的距離。
於此相反的是,被投資者“偏愛”的愛爾眼科在這方面就要好很多,雖然也偶有吃官司和投訴,但頻率相對沒這麼高。“打鐵還需自身硬”,愛爾眼科在眼科這個行業算是奠定了龍頭地位。
其實醫美行業市場發展水平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目前整個行業內的龍頭公司也並不多,如果能處理好自身與市場的關係還是容易出大公司的。
艾瑞諮詢的白皮書中有一個這樣的調查,2019年中國醫療美容行業修復專案分佈,其中排名前三的分佈是:注射修復、眼部修復和鼻部修復,佔比是:36%、32%、24%。其中注射修復主要是玻尿酸、膠原蛋白和美白針,比例都超過了50%。玻尿酸龍頭已經有了華熙生物,而眼部修復有了愛爾眼科,那麼我們可以思考在膠原蛋白和鼻部修復是否能夠再出一個龍頭企業呢?如朗生醫藥(港股)代理的“膚美達”中國大陸唯一一款獲得CFDA認證的膠原蛋白注射材料。
3、“劣幣驅逐良幣”與“馬太效應”正在掏空中型企業
這兩個著名的理論在宏觀經濟領域經常被提到,但它內含的機制卻在很多領域都在發揮作用。
根據艾瑞專家調研顯示,市面上流通的針劑正品率只有33.3%,46.3%使用者曾經注射過非法針劑。而黑醫美的高抽傭(70%)也很好的支撐了熟人介紹的方式成為這個行業獨特的推廣方式,正規醫療機構的生存空間受到擠壓。
另外在正規醫療機構方面,馬太效應也在持續發揮作用。
據悉,當前多數醫美網站依靠搜尋引擎引流,而競價模式使得獲客成本節節攀升,目前醫美行業每個獲客成本約為3000-6000元左右,高昂的獲客成本是中小型醫美機構難以扛住的。另外在醫美使用者考慮機構時,機構資質和知名度/口碑是考慮的前兩位,分別佔67.7%和67.3%,這些對中小型醫美機構也並不友好。
這種情況的出現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投資者更偏愛頭部企業,或者說更偏愛在某個行業有明顯優勢的“老大”。
4、監管的趨嚴使得行業洗牌更快,大浪中淘金,資金需要考慮企業的未來前景
監管趨嚴對行業的影響的討論已經比較多,無論如何政策對行業的影響都是不可忽視的。可以看到的是自2018年以來,行業的洗牌正在加速。
嚴監管將成為往後需要長期考慮的問題,那些上市醫美能夠扛住市場的衝擊還未可知,比如鵬愛醫療這種時常遇到訴訟和處罰,未來在這種環境下能否經受住市場的考驗,這些都是投資者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結語
目前來看,雖然醫美行業仍然處於高速增長階段,市場的熱度也並降低,而大部分的上市醫美公司卻並未受到投資者的熱捧。需要注意的是,這也許是在行業發展程序中的一個特殊階段。如果未來3或5年,行業格局逐步走向穩定,投資者對這些上市醫美的顧慮逐步降低,下一個愛爾眼科或許就在來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