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於南:如今看來,正是及時、前瞻的改革,令中國資本市場在2020年上半年這個不尋常的時期,發揮了對中國經濟如此重要的支撐作用,才使得全球經濟尚未走出泥潭,A股卻迎來了投資者熱情的回暖。不僅如此,懷揣著看好中國經濟復甦的預期,北上資金、兩融餘額顯示內外機構投資者正加速入場,而與此同時,IPO和退市發生規律的“吐故納新”,標誌著出A股市場擁有了良好的“新陳代謝”。
本報記者 杜雨萌
近日,隨著場內投資者熱情回暖以及市場對中國經濟復甦預期的增強,外資也加大了“買買買”力度。據同花順iFinD資料顯示,7月2日,外資借道滬股通、深股通的資金淨流入規模分別為111.61億元和59.54億元,整體上看,當日北上資金淨流入規模達171.15億元。
領秀財經首席分析師張冠軍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今年受疫情影響,全球經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衝擊。但隨著我國一系列積極政策的落地,從近期表現來看,我國不僅在疫情防控上取得了階段性勝利,且經濟上亦率先實現復甦。可以說,樂觀的經濟預期進一步提振了場內外投資者對於中國市場的信心,由此也使得外資基於對中國經濟的看好而不斷入場“搶籌”。
如果從今年上半年情況來看,同花順iFinD資料顯示,截至6月30日,北上資金淨流入金額高達1181.51億元,較去年同期的963.68億元同比增長22.6%。也就是說,在上半年共計111個交易日中,平均每個交易日就有10.6億元境外資金借道滬股通、深股通流入A股。
私募排排網資深研究員劉有華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今年外資持續流入A股市場,首先表明當前A股市場依舊是全球核心資產的價值窪地,國際資本持續看好中國新興市場的投資機會;其次,這也表明了過去幾年,我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成效碩果累累。整體上看,當前外資流入A股市場,主要還是在全球央行貨幣政策較為寬鬆的背景下,使得A股市場的估值優勢越發凸顯。
梳理今年以來資本市場的對外開放舉措,一方面,證監會提前取消了期貨公司、證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的外資股比限制。截至目前,已有瑞銀、野村、摩根大通等6家外資控股證券公司獲批;另一方面,從市場和產品開放領域來看,QFII/RQFII額度限制也已全部取消;再者,6月17日滬倫通下中國太保全球存託憑證(GDR)在倫敦證券交易所的成功上市,亦進一步促進了我國資本市場的雙向開放,推動我國資本市場國際化程序;與此同時,隨著6月22日開盤前,富時羅素把A股納入因子從此前的17.5%提升至25.0%,由此則標誌著三大國際指數(MSCI、標普道瓊斯以及富時羅素)第一階段納A的收官。
粵開證券研究院策略組負責人譚韞琿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推動我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在便利外資投資A股的同時,也能進一步提高我國資本市場的影響力與話語權。此外,加強我國與全球其他資本市場的互聯互通,對於我國資本市場的制度和效率,也同樣提出了更高要求,進而倒逼我國完善資本市場相關基礎制度建設,推動我國資本市場的長期健康發展。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