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早晨,全球指數巨頭明晟MSCI於網站公佈2022年5月的半年度指數評審結果,涉及MSCI最知名的全球標準指數系列等,也涉及MSCI中國A股在岸指數和MSCI中國全指數。這些調整將於5月31日收盤生效。
來源:MSCI官網
我們來關注下對國內投資者影響較大的指數調整。
首先,MSCI全球標準指數系列中,MSCI範圍最廣的MSCI全部國家世界指數(ACWI)新納入88只股票,刪除109只股票。其次,MSC全部國家世界指數內部的MSCI新興市場指數新納入的市值最大的股票,包括兩隻中國公司股票,一是東方海外國際(ADR)二是廣汽集團(A股)。
對咱們最重要的是,此次調整中,28只A股新納入MSCI中國指數,進而進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意味著這28家公司有望在5月31日指數生效時吸引增量海外資金。
除了廣汽集團,晶晨股份、淮北礦業等知名公司也被納入。即日起至5月底指數生效前,MSCI還可能根據市值變化、停復牌等情況對名單進行調整。
此次MSCI 將航天發展等股票進行剔除,涉及了21只A股。除了A股,此次MSCI還剔除了部分中概股,包括滴滴等。
根據指數編制規則,指數公司決定加入或者剔除股份一般是基於可“投資性”考慮,一般不涉及對公司的投資價值判斷。
本週北向資金淨流出94億元
本週可能受外圍市場波動影響,北向資金淨流出超過90億元。從個股來看,截至5月12日,最近7天,“寧德時代“首當其衝淨流出38.58億元。淨流出幅度前十的股票還包括資金礦業、立訊精密、貴州茅臺、中國建築、中國平安、長城汽車、興業銀行、天賜材料、北方稀土。淨流入前十的股票包括,美的集團、伊利股份、比亞迪、隆基股份、格力電器、匯川技術、東方財富、國電南瑞、中國中免、三一重工等。其中,淨流入最多的美的集團淨流入了14.91億元。從北向資金流向來看,此前的外資重倉股遭遇了資金流出。但外資重倉股中部分消費龍頭重獲青睞。
本週美國發布了4月的通脹資料,剔除了食品和能源等的通脹資料下滑不及預期。市場人士預計,美聯儲加息程序可能進一步提速,引發美股市場進一步動盪。目前橋水等機構頻頻表態認為美聯儲行動太慢,太晚。預計此後,美聯儲將不得不非常激進地“收緊”。市場對此預計不足。
市場人士指出,根據美債的收益率情況看,目前市場依然期待美聯儲在經過相對可控的加息之後,很快再進入寬鬆的週期。而實際情況很可能與之大相徑庭。
富達國際喊話:中國市場曙光已現
最近幾日,有機構發聲認為目前更應該關注積極方面,目前正是佈局中國時。例如富達國際亞洲股票研究總監繆子美表示,曙光已現。她認為儘管中國市場仍面臨不少不確定性,但是這些不確定性已經反映在股價中,市場未來存在很多機會。
她指出,滬深300指數,2022年以來,已經跌了超過20%了。MSCI中國指數從2021年2月的高點已經跌了48%。目前市場估值已經非常有吸引力。她表示根據富達國際的分析,MSCI中國指數的熊市一般持續不超過一年,熊市中平均跌幅為47%。此外,中國科技股目前以美股同類公司二分之一的價格交易。2015年他們的估值是美國同類公司的1.5倍。
她表示,她預計中國的出口維持單位數中間的增速。此外,預計上海很快迎來社會面清零,中國的經濟會在2季度見底。由此她認為,現在對中國進行中長期佈局是能夠創造價值的。尤其是A股的股票可以對全球組合起到很好的分散風險作用。
世界頭號對沖基金:中國依然是風險風險必不可少的選擇
在近期釋出的影片中,全球最大對沖基金橋水錶示,儘管目前面臨各種不確定性,橋水仍在向客戶傳達為了分散組合的需求,他們需要投資中國。
聯席首席投資官Greg Jensen表示,目前考慮到面臨的不確定性,他認為這的確是一個困難的決定。投資中國面臨很多風險,儘管目前的資產價格很可能已經反映了這些風險,但是也有可能是沒有完全反映的。Jensen表示因為橋水的組合中含有全球市場資產,將組合的10%或者15%投向中國是合適的。是的,這裡有風險,但是也有很多好處。好處包括目前資產價格便宜,中國的政策有更大的空間來刺激經濟。因為中國目前仍不受通脹壓力困擾。Jensen說,持有美國資產也有風險,不同型別的風險。所以從平衡組合的角度而言,中國依然很重要。Jensen進一步指出,儘管過去一年半以來,中國股市表現乏善可陳,但是股、債、商品等多資產組合還是可以提供不錯的回報。作為風險的需要,持有一定規模的中國資產比不持有要好。
橋水基金今年表現出眾,旗下純阿爾法(波動率18%)基金今年前4個月,淨值已經上漲了超過20%。在本輪通脹中,橋水很早就做出了通脹是持續的而非暫時的判斷,遙遙領先於聯儲主席鮑威爾。日前橋水發表觀點認為,在控制通脹方面,聯儲遠遠落後。橋水認為,隨著時間推移,要獲得一定水平的經濟增長同時又壓制住通脹水平的難度越來越高。
基於目前所面臨的不確定性,在行動過緩和過激之間,美聯儲幾乎一定會犯前一個錯誤。目前債券市場的定價似乎都預期,聯儲在加息一段時間之後,又進入寬鬆週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