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共同釋出了《金融風險報告2021》。
《報告》指出,2021年中國金融風險總體可控,但潛在風險點不容忽視。
從總量看,經過三年金融風險攻堅戰,中國系統性金融風險應對取得了階段性成果,2021年中國金融體系整體保持穩定。2021年重大金融風險應對延續前期政策框架,系統性金融風險沒有出現重大的衝擊。相對於2020年3~4月全球瀕臨新冠疫情衝擊和系統性風險威脅的悲觀預期,2021年中國金融市場預期相對平穩,金融風險總體狀況有所好轉。
從結構看,2021年國內重大風險環節的應對和處置較為得當,房地產市場、大型網際網路平臺以及地方政府債務等重大風險的應對政策總體合理。但是,由於疫情衝擊的持續性影響,外加結構調整深化以及企業投資意願下降,中國金融體系的結構性風險及其進一步傳染擴大的威脅仍然值得警惕。2021年中國金融風險演進主要呈現以下五個方面的特徵。
一是宏觀槓桿率穩中有降,但資產負債表衰退風險值得重點關注。2021年前三季度宏觀槓桿率穩中有降,政府部門和企業部門都有去槓桿的趨勢,特別是企業投資意願下降,存在主動去槓桿的行為。從三季度企業經營情況來看,2021年企業收入和利潤表現尚可,但是,企業投資意願反而下降,優先償還債務,呈現出主動“縮表”的行為。因此,從經濟總體的角度來看,需要關注“資產負債表衰退”的隱憂。
二是金融部門脆弱性進一步加大。2021年中國金融市場的脆弱性呈現出新的結構特點。首先,在地方政府風險管控下,政府國有企業違約率有所下降,但民企債違約率呈反彈趨勢。其次,新增違約主體違約的原因較多是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經營遇困、資不抵債的償付問題,而不僅僅是期限錯配導致的流動性問題。最後,部分領域的風險溢位效應比市場預期的要更為嚴重,其中包括房地產市場震盪、中小銀行風險暴露以及中概股退市威脅等。
三是房地產市場風險溢位效應凸顯。2021年房地產市場特別是房地產企業的流動性風險加速暴露,波及其他金融領域。在2020年出臺的房企“三道紅線”融資規則以及銀行業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等房地產金融審慎管理制度的實施和深化,使得房地產外源性融資和所需資金供需兩端均受到嚴格控制。受此影響,部分高槓杆房地產企業的債務風險迅速暴露,並逐步擴大至其他房地產企業以及整個產業鏈,房地產市場整體風險以及地方政府基金性收入風險加快累積,甚至出現轉化為系統性風險的跡象。
四是國內金融市場波動烈度有所緩解。2021年國內金融各市場風險傳染波動性較大,但市場波動烈度有所降低,整體狀況較2020年有所改善。就波動幅度而言,股票市場面臨的風險最高,商品期貨市場次之,債券市場風險最小。就時間維度來看,債券市場波動主要集中在第三季度,期貨市場集中在第二季度,股票市場在第一季度和第三季度波動較為突出。2021年前三季度國內各金融市場風險傳染波動性均較大。就風險傳染的正負相關性來看,股票市場與債券市場以及債券市場和期貨市場均存在負向相關關係,而債券市場和期貨市場存在正向相關關係。
五是外部金融市場波動對中國的外溢衝擊仍然明顯。受今年美國宏觀經濟、債務風險、原材料價格等多方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期貨市場和股票市場在2021年前三季度均有較大起伏,在3月初和7月底與國內市場波動存在一定共振關係;債券市場全年在高位震盪,兩次大幅波動分別出現在3月初和7月底;匯率市場則全年均在低位震盪,整體較為穩定。需要注意的是,2021年國內市場受到的國際外部衝擊相對於2020年有所弱化,但是,國際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對我國工業品價格帶來較為嚴重的“輸入性”成本壓力,也對產業鏈產生衝擊。(經濟日報記者 陳果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