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極米上市的"幕後贏家"?

誰是極米上市的"幕後贏家"?

圖源:圖蟲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城市進化論(ID: urban_evolution),作者黃名揚,創業邦經授權轉載。

今天,極米科技在上交所舉行敲鐘儀式,正式登陸科創板。作為國內“投影一哥”,這家企業在上市前就備受矚目:

在成立僅六年多時,極米科技便向上市發起了衝擊。而今,作為科創板少數發行價過百的新股之一,極米科技成為許多人翹首期待的“牛年第一隻‘大肉籤’”。此前有媒體預測,中一簽可賺10萬。

這顯然低估了它的“造富能力”——開盤價511.11元,盤中一度衝高至611.15元,截至收盤,極米科技股價達530.01元,漲296.33%,總市值為265億元。按此計算,中一簽(500股)最高可賺超過20萬。

一家新經濟企業上市、一支“科創板最肥新股”誕生,原本是資本市場的話題,卻也將一座位於西部的城市從幕後推向臺前。

原因很簡單,在不唯GDP的時代,上市公司正在成為觀察城市經濟的新視角,不少業內人士認為,上市公司的多寡、大小、競爭力,更直觀地反映著城市的綜合實力。

“成都企業”

在極米的上市故事背後,成都就是另一個“贏家”。

極米上市的“火爆”,引發了鋪天蓋地的報道。在許多媒體關於“極米科技成功上市”的標題上,都不約而同加了一個字首——“成都企業”。

成立於2013年的極米科技,將第一個辦公地點選在成都,這在當時被一些人評價為“確實有‘自成孤島’的叛逆”。

一個潛在的影響因素或許是,極米科技創始人鍾波的“母校情結”。鍾波畢業於電子科技大學,這所坐落於成都的知名高校,也是京東方董事長王東昇、網易創始人丁磊、騰訊營運長任宇昕的母校。

我們常說,大學與城市共生共榮。作為人才的第一培養地、聚集地、創新地,越來越多的城市已開始意識到,將大學資源納入頂層設計的重要性,校友經濟也成為新“風口”。

回到“搶人大戰”的起始時間,2017年就有不少城市主動將目光投向高校畢業生。當時,多地推出人才新政,吸引應屆大學生落戶。例如,武漢就喊出支援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成都也是積極行動的城市之一,大力實施“蓉漂”計劃,推行“先落戶後就業”……

同時,成都、武漢、西安等地還相繼推出“蓉歸故里”“資智回漢”“夢迴長安”等活動。這被外界稱為“大學+”模式——即主要面向當地高校校友招商引資,發展校友經濟。

當然,企業落地生根並非完全倚靠校友的“情懷”,歸根結底,仍是市場化的邏輯主導。

放在極米科技的案例中,鍾波此前曾解釋過,極米科技在創業初期就選擇在成都紮根,

“ 

不僅僅是因為當時的成都相較於北上廣少了一些的繁雜聲音和誘惑,適合在研發上保持專注,更重要的是成都還擁有老牌的光學研究基地,在光電顯示領域積累深厚。

產業成“圈”

這種“積累深厚”,近些年正被成都有意識轉化為“發展能量”。

成都的思路,是耐住性子做好頂層設計,先通盤梳理產業發展邏輯和空間佈局。2017年,成都從重塑經濟地理角度出發,在全市範圍內統籌佈局建設66個產業功能區,電子資訊產業功能區就是其中代表之一。隨後,當地又進一步調整歸納出14個產業生態圈。

這一套“打法”正逐步顯現成效。自去年以來,成都不同產業類別的產業功能區,已吸引了全市90%以上新增引進專案,新增市場主體佔全市總量的三分之二。

其中,電子資訊產業功能區表現亮眼:

在2020年1-9月成都新增市場主體中,其電子資訊產業新登記戶數最多,達到14913戶;新增註冊資本最大,約為1340.29億元。同時,相關新增企業9成以上,入駐在電子資訊產業功能區。

藉此,成都已擁有包括上游原材料、中游顯示面板及模組、下游終端應用在內的一大批企業,構建起完整的新型顯示產業鏈。

這種產業集聚效應,正是成都與極米故事的一個連線點。

如今,在當地電子資訊產業功能區的龍頭企業——成都京東方附近,迅速聚集起的一批新型顯示企業,極米科技,就與路維光電、LG化學、深天馬、中光電、精電國際、TCL等企業一同在列。

而集聚效應之下,城市也與企業實現了“共贏”。

於成都,按照最新公佈的資料,2020年當地的電子資訊產業,規模已達到10065.7億元,同比增長19.8%,成為成都首個“萬億級”產業;於極米科技,公司的迅速成長與上市之初的火爆,也再次證明了企業的成績與潛力。

著眼未來,正不斷提升能級的城市,也與企業進一步發展的雄心相契合。

此前的資料來看,境內仍是極米的主戰場:2017年至2019年,極米科技境內業務收入佔比均超過95%。但自2018年起,極米科技已開始大規模向外延伸。

2018年年底,極米科技進軍日本,針對日本市場特點推出了首款智慧投影吸頂燈,迅速開啟日本市場,成為日本家用投影第一。鍾波表示,未來公司計劃建立全球分銷網路,覆蓋已建立業務的國家和地區以及需求顯著但服務不足、尚未開發的市場。

而作為“一帶一路”的受益者,此前幾年,成都已實現從內陸城市到開放前沿的“轉身”。從四川到西部,從全國到國際,成都的視野在不斷拓寬。

如今,成都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新語境下謀局。升級為中國四“極”之一,中央也已明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目標定位——“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

正如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陳耀所說,作為國內大迴圈的戰略腹地和國際大迴圈的門戶樞紐,成都在更寬領域以更大力度擴大開放,加快構建連結全球的亞蓉歐陸海空聯運戰略大通道,建立全球供應鏈體系。

這無疑也將進一步擴大城市的市場輻射半徑,支撐企業的“騰飛”。

後起之秀

對於城市能級的提升與企業發展的相輔相成,資料已經開口說話。

2020年,融入“雙迴圈”已成為成都最強勁的動力引擎:

一年間,當地1800餘家高新技術企業破繭而出、總量突破6000家、產值突破萬億元,45萬家新經濟企業、60萬新職業人群,成為激發創新創造的主力軍。

但從資本市場上看,過去整個中西部地區的上市公司數量並不算亮眼。

A股上市公司數量排名前30位的城市中,總共只有7座在中西部地區,分別是成都、長沙、武漢、合肥、重慶、西安和烏魯木齊。而在被稱之為國內資本市場“改革試驗田”的科創板賽道上,遙遙領先的絕大多數也依舊是東部城市。

誰是極米上市的"幕後贏家"?

但值得注意的是,作為後起之秀,包括今天上市的極米科技在內,去年以來,成都已先後培育成都先導、苑東生物、縱橫股份等多家科創板上市企業。

科創板企業相繼湧現並非偶然。背後是成都不斷完善科創企業成長培育機制,以及企業“全生命週期”服務鏈條的努力,關注企業在不同發展階段的需求,持續給予相應的支援。

除了從5天縮短至0.5天,壓縮開辦企業流程時限等“開辦時”的最佳化動作;企業生產經營中“哪裡有機會”的堵點難點問題,還推出了“城市機會清單”,釋放政府、企業兩端的供需資訊等“經營中”的政策支援。

此前成都還表示,正組織研究針對註冊制改革後的專項支援政策,以鼓勵更多優秀的本地企業上市融資。

同時,當地還積極組建了金融顧問服務團,服務企業上市、發債及融資需求,構建分層次、有重點的擬上市企業後備資源庫及上市“綠色通道”,全面實施梯度培育和分類服務,推動資本市場“成都軍團”不斷壯大。

歸根到底,科創板上市是一個最終成果,前面的點滴鋪墊才是一座城市真正的“硬實力”。與其說成都偶然借極米上市“意外走紅”,不如說極米的“火爆”正好成為了成都長期努力的一個縮影。

未來,期待更多城市與企業的“雙贏”故事。

本文(含圖片)為合作媒體授權創業邦轉載,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絡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絡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028 字。

轉載請註明: 誰是極米上市的"幕後贏家"?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