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全國政協委員唐俊傑:急需“有形之手”破解氨製冷劑安全難題

由 敖學農 釋出於 財經

“當前,我國消費不斷升級,冷鏈市場需求持續增強,冷鏈行業進入高速增長期,預計到2030年,我國冷庫庫容將翻一番,達到1.5億噸左右。”正在舉行的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北京首農食品集團知聯會會長唐俊傑提議,“我國新發展格局加速構建,急需政府以‘有形之手’破解難題,推動氨製冷劑在冷鏈行業的安全應用”。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首農食品集團知聯會會長唐俊傑。受訪者供圖


氨製冷劑出現邊緣化趨勢

 

唐俊傑表示,冷鏈行業是貫通一二三產、保障食品安全、銜接鄉村振興、促進消費升級的重要民生行業。廣泛推廣使用綠色、低碳、高效的氨製冷劑是推動冷鏈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環節,一直以來氨製冷劑都是冷鏈行業的主流選擇,但近幾年,氨製冷劑在我國冷鏈行業的應用受到了非理性限制,出現邊緣化趨勢。

 

為什麼氨製冷劑會出現這種情況?唐俊傑分析,第一,近些年,涉氨責任事故導致社會對氨製冷的誤解。在此前發生的事故中,雖是涉氨冷鏈企業發生的重大安全事故,但都不是氨製冷技術本身的問題。由於大量報道採用“涉氨製冷事故”,個別鹵代烴(俗稱氟利昂)製冷機組製造商進行誘導性宣傳,引起了公眾對涉氨製冷的誤解,使冷鏈行業使用者和地方政府及其監管部門普遍“談氨色變”。

 

其次,地方政府及其監管部門對氨製冷劑非理性限制。由於對氨製冷的誤解,加上大量跨行業專家主導冷鏈專案評審出現導向偏差,以及面對嚴厲的安全生產追責壓力,地方政府及其監管部門普遍認定氨製冷企業一律存在“重大安全隱患”,無論安全管理措施是否到位,一律按照有重大安全隱患過度執法,大量氨製冷系統被非理性查封,並改造為氟利昂製冷系統,新建專案的氨製冷系統無法獲批而變更為氟利昂製冷系統。

 

第三,非理性限制氨製冷劑嚴重阻礙冷鏈行業可持續發展。當前,我國消費不斷升級,冷鏈市場需求持續增強,冷鏈行業進入高速增長期,預計到2030年,我國冷庫庫容將翻一番,達到1.5億噸左右。非理性限制綠色、低碳、高效的氨製冷劑無疑會嚴重阻礙冷鏈行業可持續發展。

 

第四,非理性限制氨製冷劑與綠色低碳發展目標背道而馳。非理性限制氨製冷劑,導致被氟利昂製冷劑大量取代。氟利昂製冷劑不僅消耗臭氧層,同時還是強溫室氣體,在製冷系統執行過程中極易洩漏。根據中國製冷學會測算,按照2030年全國冷庫總容量1.5億噸估算,全部採用第三代氟利昂R507A的製冷系統與全部採用氨/二氧化碳複合的製冷系統比較,每年將增加二氧化碳排放當量約4000萬噸。

 

急需政府以“有形之手”破解難題

 

唐俊傑提出了推動氨製冷劑在冷鏈行業的安全應用的三項具體措施。一是健全完善制度,嚴格執行法規和標準規範。唐俊傑表示,根據氨製冷安全應用的發展趨勢,不斷完善修訂符合氨製冷新技術的法規和標準規範,為涉氨製冷企業規範化應用和監管部門規範化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撐,禁止用其他行業標準規範對涉氨製冷企業進行監管。

 

第二,提高地方政府和監管部門的科學管理水平。要科學、客觀地認識氨製冷劑,轉變“談氨色變”的觀念;要依法依規對涉氨製冷企業進行監管,推動行業安全健康發展;要準確界定監管責任,在氨製冷系統發生安全事故後,對監管部門規範履行安全生產監督職責的,應予減責、甚至免責。

 

第三,加大對氨製冷劑應用的支援力度。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商務部要儘快出臺政策,對新建或改建的涉氨製冷專案應優先立項,並加大比例給予補貼或專項獎勵;生態環境部、應急管理部要監督地方政府立即停止一刀切“氨改氟”的錯誤做法;各級政府要充分發揮冷鏈行業學會、協會等社團組織的作用,開展氨製冷安全應用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的專業技能;積極鼓勵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氨、二氧化碳等自然工質領域創新技術和安全應用方面,加大投入,積極探索。

 

新京報記者 耿子葉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李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