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歐元區通脹現見頂跡象 但歐洲央行將面臨更艱難局面

由 長孫秀芬 釋出於 財經

智通財經APP獲悉,歐盟統計局週三公佈的資料顯示,歐元區通脹在11月超預期放緩,令市場對通脹已見頂的預期有所升溫。不過,這也意味著歐洲央行抗擊通脹的行動即將進入一個新階段,並可能將在貨幣政策方面做出更多有爭議的決定。

歐元區通脹回落 但仍遠高於目標

資料顯示,歐元區11月CPI同比上漲10.0%,低於市場預期的10.4%,且較10月的10.6%有所回落。另外,歐元區11月CPI環比下降0.1%,較10月的環比增長1.5%大幅下降,並低於市場預期的環比增長0.2%。這是歐元區通脹一年半來的首次放緩。

歐元區的價格壓力似乎正顯示出見頂的微弱跡象,但值得注意的是,歐元區通脹率連續兩個月保持在兩位數、最新的通脹率仍是歐洲央行目標(2%)的五倍。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試圖警告可能出現的“虛假的曙光”。高階經濟學家Maeva Cousin也表示:“潛在的壓力仍然非常大,這一事實將緩和任何放鬆的感覺。”

儘管有跡象表明經濟已陷入衰退,但歐元區通脹仍遠高於目標

此外,信心指數顯示,經濟可能沒有人們擔心的那麼脆弱,這支撐了即將到來的衰退不會嚴重到足以有效抑制通脹的觀點。強勁的就業市場和財政救助措施正在支撐支出,令分析師對潛在通脹壓力可能持續的危險發出警告。

德國最大工會在近期的談判中爭取到了2023年超過5%、2024年超過3%的加薪幅度,外加3000歐元的免稅獎金。這份最新的薪酬協議增加了人們擔憂的理由,反映出對未來通脹加速的預期,因為薪酬大幅提高可能會加劇本已處於歷史高位的通脹。

政策制定者們普遍相信,歐元區工資-通脹螺旋上升的威脅目前已得到遏制。即便如此,歐洲央行和歐盟委員會目前都沒有預測通脹率將在未來兩年內回到2%的目標水平。他們將在本月釋出最新預測,並首次對2025年的情況提供預測。儘管這些預測因俄烏衝突帶來的不確定性變得不再像過去那樣有分量,但對於明年前景的預測仍是有一定作用的。

歐洲央行以往的加息尚未影響到消費者

潛在衰退令情況複雜化 量化緊縮最為棘手

然而,從12月開始,隨著歐洲央行可能將開始討論縮減資產負債表,利率上調將伴隨著額外的緊縮槓桿。與此同時,經濟形勢陰雲密佈,加上過去加息的影響(歐洲央行今年以來已累計加息200個基點)何時最終影響到消費者和企業的不確定性,將使情況變得更加複雜。

由於每次加息都需要對經濟影響和融資條件做出更準確的判斷,這種糾結將使得歐洲央行政策制定者在今年大幅加息背後的相對共識在2023年難以重現。

交易員預計歐洲央行存款機制利率峰值將略低於3%

瑞信分析師Veronika Roharova表示:“12月的議息會議將是艱難的。由於不知道通脹將何時見頂、以及將以多快的速度回落,在這之後的情況也不太可能變得更容易。”“隨著利率接近中性水平,我們將看到歐洲央行內部出現更多緊張局面。”

歐洲央行管委會成員Ignazio Visco警告稱,過快和大幅度的加息可能會“放大並減緩經濟活動”。Francois Villeroy de Galhau和Mario Centeno等歐洲央行官員也傾向於在12月加息50個基點。不過,歐洲央行執委會成員Isabel Schnabel和歐洲央行管委會成員Bostjan Vasle似乎傾向於連續第三次加息75個基點。

安聯貿易(Allianz Trade)經濟研究主管Ana Boata表示:“鑑於經濟衰退即將到來,歐洲央行有理由採取更為謹慎的態度,但同樣有理由堅持限制性立場,因為通脹預期仍處於高位。”“歐洲央行正面臨一個複雜且很難駕馭的局面。”

無論歐洲央行在12月議息會議上決定以多大幅度加息,政策制定者們的決定幾乎肯定將把利率提高到一個大致被認為不再能刺激經濟增長的水平。而在這之後,為抑制通脹而加息的舉措將導致利率由中性水平轉向在經濟低迷期間抑制經濟增長。利率峰值在哪一水平也是歐洲央行將關注的。

儘管利率仍將是最重要的工具,但歐洲央行還將解決如何開始拋售數萬億歐元債券的問題,即所謂的量化緊縮。該政策的設計可能最終會反映出一個折衷的決定,其中包括12月加息的規模和未來加息的步伐。此外,除了參考美聯儲的經驗外,在歐洲央行官員們試圖判斷縮減資產負債表對金融市場的影響時,他們幾乎沒有指導意見可供參考。

對歐洲央行來說,目前更棘手的可能是為量化緊縮制定戰略。歐洲央行已承諾將於12月的議息會議釋出戰略。政策制定者們就這種複雜的機制如何在歐元區內發揮作用發表的看法並不多,這預示著未來對這一問題的討論將十分艱難。Baring Investment Services Limited首席歐洲策略師Agnes Belaisch表示:“這可能是他們在12月必須做出的最重要的決定。”“市場沒有做好準備,他們需要一些指導。更重要的是,他們需要知道歐洲央行最終將如何把所有工具協調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