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每日財報
作者|周天一
隨著公募基金行業逐步走向成熟,由專業人士發起設立的個人系公募隊伍也日漸壯大。作為國內首家全自然人持股的個人系公募,匯安基金的一舉一動備受市場關注。
自去年年底首任總經理秦軍離任後,匯安基金總經理在空缺近10個月後,原副總經理劉強由副轉正,在職級提升的同時,肩上的擔子也必然加大。
雖然匯安基金的業績並非不堪,但其在規模增長的同時,也存在迷你產品數量較多、主動權益類基金業績普遍跑輸同類平均水平等問題。未來如何提高權益產品業績,帶動公司管理規模擴張,將成為擺在劉強面前的新課題。
副總經理轉正,新官上任備受關注
匯安基金自2016年成立以來一直備受關注。2019年11月,匯安基金首任總經理秦軍離任,董事長代行總經理職務長達10個月的匯安基金,終於迎來了新一任總經理劉強。
劉強具有五年證券、基金行業從業經驗,美國註冊管理會計師,經濟學學士。歷任阿爾卡特深圳公司財務總監、霍尼韋爾深圳公司財務總監、阿特維斯(中國)財務及資訊科技總監、北京剛正國際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於2016年4月加入匯安基金,履新總經理前,劉強曾任匯安基金副總經理。另據天眼查資料顯示,劉強持有匯安基金4.5%的股份,與郭兆強並列公司第五大股東。
劉強加入匯安基金的時間,也是匯安基金正式獲批之時。作為元老級人物,新官上任的劉強面臨著怎樣的匯安基金呢?與傳統的基金公司背靠券商、銀行等上市公司不同,個人系公募基金幾乎完全依賴股東自身。
由多位資深人士共同打造的匯安基金,在2016年成立之初就披荊斬棘,頻發新品,規模也實現迅速提升。然而規模快速擴張的背後,匯安基金面臨的問題也同樣不容忽視。
年初以來規模大增,種子基金”能否“生根發芽”?
2020年以來,匯安基金的總管理規模有了相當大的提升,據有關資料顯示,2019年12月31日匯安基金的總管理規模為156.62億元,到2020年8月11日,已經提升到了256.55億元。規模增長速度不可謂不快。
截至二季度末,匯安基金旗下資料可統計的基金產品合計36只(份額合併計算,下同),其中,有8只非發起式基金的規模低於5000萬元的“清盤線”,佔比22.22%。而同期整個市場規模低於“清盤線”的基金比例僅為7%。
此外,匯安嘉盛純債基金還一度因連續多個工作日基金資產淨值不足5000萬元,以及持有人數量不滿200人,在2020年內先後4次釋出“可能觸發基金合同終止情形”的提示性公告。
匯安基金對迷你基金數量多的情況給出的解釋是:公司一直致力於佈局豐富的產品線,擁有多個業內經驗豐富的固收、權益、量化等投資團隊,不會過度追求產品的規模增長,而是本著投資者利益為先的原則,切實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以勤勉盡責的原則管理好基金產品。同時,公司目前以佈局風格和策略為主,規模小但都是種子產品。
權益產品業績堪憂,“偏科”或存路徑依賴
除迷你基金佔比較高,2020年內匯安基金旗下數量眾多的權益類產品,尤其是主動權益類產品,業績也差強人意。
截至9月7日,匯安基金旗下成立於2020年之前的33只主動權益類基金(份額分開計算,下同)中,淨值增長率跑贏同類平均表現的僅有11只,有2/3產品的淨值增長低於行業平均水平。
雖然匯安基金的資產管理總規模增加明顯,但“偏科”現象相當嚴重,不同領域的基金業績差異十分明顯。
從企業發展的角度看,均衡發展權益和固收領域,應該是各家機構都要達到的狀態,但對於成立時間比較短的中小型基金公司,“偏科”或也是受股東情況、人才資源、發展方向等多方面因素影響。
在有相關背景支援的情況下,基金公司通常會選擇更易發展的方向來保證生存。在有餘力的同時,再延伸至其他領域。
對於基金公司而言,權益類產品的發展也需要前期大量的投入,而且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即先把業績做出來並且保持住,積攢口碑後才能有明顯的變化。
從這個角度來看,匯安基金目前存在的“偏科”現象也可以看作是一種“企業特色”,如果能在偏向的那一部分領域逐步建立並鞏固相關優勢,進一步延伸發展範圍,前期“偏科”的作用也並不完全是消極的。
不過對於基金公司來說,“偏科”也會存在路徑依賴,只有離開舒適區,透過專業的主動管理能力,才能真正有效的把企業推向“全面發展”,而對於新官上任的元老劉強,他所面臨的壓力就在於此。對此《每日財報》將持續關注。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