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底,小米雷布斯用一個晚上的時間,向大眾解釋了自己為什麼要涉足新能源汽車市場,不管是鐵粉要求也好,還是社會責任也罷,反正進軍汽車界就是燒錢的買賣,即便是小米賬面有超千億資金,但一切從零開始,必然要經歷四五年的時間才能初見端倪,想要純利潤恐怕還得繼續熬,那為什麼雷軍還要一意孤行,守著手機等電子產品不好嗎?
小米2020年財報顯示,全年營收2459億,淨利潤為130億元,小米手機毛利率在5%-6%之間,蔚來汽車2020年財報顯示,全年營收162.6億,淨利潤18.73億元,全年平均毛利率達到了11.5%,而去年Q4毛利率最高上升到17.2%。
李斌此前預計2021年Q1營收在70-75億元,結果一季度蔚來售出20060輛,同比增長422.7%,接近去年的一半了,蔚來最便宜的ES6起步價35.68萬元,但實際上40-45萬元的車型銷量更高,保守估計Q1在80-90億元營收,而且更重要的是,蔚來虧損正在降低,單車製造成本和管理成本也下降明顯,毛利率絕對高於17.2%,它的Q1毛利預估15億不算多。
另外,小鵬Q1交付13340輛,同比增長487%,2020年營收54.88億,毛利率4.6%,但2019年毛利率是-24%;哪吒Q1交付7443輛,同比增長390%,毛利率轉正越來越近,大家仔細看看這些新勢力的毛利率增長速度,真的很可怕,而且國產新勢力市佔率增幅同樣驚人,未來大有吞併新能源市場的野心和趨勢。
這些瘋狂的資料折射出未來兩個市場的走勢,手機已經幾近飽和,而新能源市場才剛剛起步,手機利潤觸及天花板了,因為蘋果等品牌也在搞價格戰,國產要想穩定市佔率,就必須從價格上想辦法,比如降低單機利潤,新能源利潤至少是手機的三四倍,未來新能源市場會逐步吞噬內燃機市場,利潤將呈現出直線上漲的趨勢,所以後市潛力不可估量。
作為以低價打市場的小米來說,以獨立公司的方式進軍新能源市場,首先對於拓寬公司業務、提升營收大有裨益,其次可以對沖手機等小型電子產品市場飽和帶來的巨大壓力。
更重要的一點,小米不同於其他大型科技公司,其創立於2010年,用了10年時間做到國內手機行業龍頭,靠的是親民的價格,發展到今天已經籠絡了龐大的群眾基礎,這是很多大的科技公司所不具備的。
另外,小米造車不僅僅是開闢新戰場,本身小米就已經擁有覆蓋日常生活各個方面的電子化產品,未來依託汽車、手機等實現互聯互通,打造真正的數字化人車生活,在賺取新能源汽車高利潤的同時,周邊附屬品也將迎來爆發式增長,而受益最明顯的還是手機業務,從這個角度來說,造車不僅僅是一次大膽的嘗試,更重要的是給原本增長乏力的手機業務提供一個新的增長點。
從技術層面來說,新能源的門檻明顯低於內燃機,說句不好聽的,我們在內燃機方面已經沒有太大提升空間,但受益諸如寧德時代、比亞迪等國內電池產業的蓬勃發展,更多車企可以直接走拿來主義路線,在電機等方面已經沒有多少壁壘,對於小米來說找代工可能性很大,自己只需要提供技術支援即可,而且還能大幅度降低前期投入。
至於何時見到利潤,對於涉足新能源的企業而言,不會太著急,未來十年作為一個週期,小米憑藉龐大的市場底蘊和雄厚的資金支撐,完全等得起,即便是小米自己不想投錢,也有大批風投樂意掏錢給他,商人維利益至上,新能源的潛在利潤太豐厚,不僅是小米,還有更多有實力的非汽車企業也在虎視眈眈,那麼這種瘋狂的局面對消費者有沒有益處呢?
顯然,以小米為首的手機豪門進軍新能源市場,肯定要從價格入手,就像五菱宏光miniev一樣,可以不賺錢甚至少賺點,但一定要最短時間內搶佔更多市場份額,形成星火燎原的趨勢,老百姓則可以享受更加便宜的車子,滿足基礎代步需求即可,而尤拉等品牌正在擴充中端市場份額,為消費者提供更多元化的產品。
寫在最後:任何巨頭涉足新能源領域,最大受益者肯定是企業本身,然後才是市場和消費者,畢竟目前新能源仍處於野蠻增長的趨勢,還有大把大把的機會和豐厚的利潤在等著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