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豬王”溫氏股份為何節節敗退?

【大河報·大河財立方】(記者 徐兵)曾靠多元化養殖,穿越行業週期的溫氏股份,卻在這輪豬週期裡節節敗退。先是痛失“豬王”寶座,後是業績遭到正邦科技、新希望反超,再是公司債券評級遭遇下調……這一系列事件不禁讓投資者發出疑問:溫氏到底怎麼了?

有投資者認為,溫氏股份在養殖模式上存在問題;也有投資者稱,它在決策上出現失誤,市場猜測可謂眾說紛紜。11月8日,溫氏股份釋出了今年第30次投資者調研記錄,就養殖模式、養殖成本以及疫情防控等問題回覆了投資者。“未來行業競爭不是模式之爭,更多的是管理之爭,重在做實做細各項管理工作,重在一貫堅持。”溫氏股份稱。

昔日“豬王”溫氏股份為何節節敗退?

痛失“豬王”寶座

溫氏股份以養豬、養雞雙主業佈局,曾憑藉這“兩條腿”在養殖行業一路平步青雲。2016年時,溫氏股份淨利潤升至122.3億元,是牧原股份(23.2億元)、正邦科技(10.3億元)、新希望(31.3億元)三家淨利之和的兩倍,可謂風光無兩。然而,就在短短的五年內,溫氏股份不僅走下神壇,而且接連被競爭對手趕超。

昔日“豬王”溫氏股份為何節節敗退?

2018年~2019年,受非洲豬瘟影響,生豬行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但即使在這種情況下,溫氏股份銷售的商品肉豬仍堅挺在2000萬頭上下。2019年,溫氏股份生豬量出欄為1851.66萬頭,位居行業第一名淨利潤為140億元。

然而,轉折發生在2020年。雖然溫氏股份當年仍然處於盈利狀態,但淨利潤卻同比大降46.83%,這引起了投資者的警惕。

同在一個行業,面對同樣的超強豬週期,溫氏為何出現如此大的逆轉?當時,溫氏股份給出的答案是:雞鴨養殖拖了後腿。

溫氏股份這樣解釋:受新冠肺炎疫情及活禽市場供給過剩、餐飲消費恢復低於預期等因素的影響,導致公司毛雞、毛鴨售價同比分別下降17.86%、31.63%,養禽業務利潤同比大幅下降,出現較大虧損。同時,溫氏股份也稱,公司計提肉雞和肉鴨跌價準備7億元。

既然雞鴨背了“鍋”,那麼,當時正處在上升期的豬價行情為何沒能帶動溫氏股份利潤上漲?不少投資者有這樣的疑惑。而它給出的解釋是:肉豬銷量下降。說白了就是,出欄量沒有跟上市場。

然而另一邊,嗅到時機來臨的牧原股份,卻透過大舉擴張,生豬出欄量趕超溫氏,搶到“豬王寶座”。

對於這次趕超,不少投資者把原因歸於“公司+農戶”養殖模式上。尤其在非洲豬瘟之下,溫氏是有心也無力。其實,從“養大豬”方式上也能看出,溫氏股份的些許無奈。

“非洲豬瘟之下,防疫是第一要務。‘公司+農戶’的模式缺點也暴露出來,溫氏股份與農戶建立代養關係,往往會導致防疫水平參差不齊,同時也意味著快速提高生豬規模是難以實現的。這樣一來,‘公司+農戶’模式反而成為溫氏股份的桎梏。”業內人士稱。

昔日“豬王”溫氏股份為何節節敗退?

逐漸被正邦科技、新希望反超

俗話說,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除養豬模式之外,在投資者看來,公司的管理決策無疑會因此受到影響。

在2020年“超級豬週期”紅利下,各家豬企抓緊擴大養殖規模,從2020年出欄量看,牧原股份、正邦科技、新希望等出欄量都是正增長,其中牧原股份同比增近50%,而溫氏股份卻做出了匪夷所思的超50%負增長。

不少投資者認為,正是因此決策遲緩,“一步慢、步步慢”,才導致溫氏股份“錯過了養豬最賺錢的一年”。

2020年溫氏股份營業收入約為749.24億元,同比增長2.47%;淨利潤約為74.26億元,同比下降46.83%。然而,同行的成績單卻十分亮麗:2020年,牧原股份營業收入562.77億元,同比增長178.31%;淨利潤303.75億元,同比增長379.37%;正邦科技2020年實現營業總收入491.7億,同比增長100.5%,增幅創5年新高;實現淨利潤57.4億,同比增長248.8%;新希望2020年營收1098.25億元,同比增長33.85%;淨利潤52.82億元,同比增長4.77%。

不僅如此,沒抓住紅利期的溫氏股份,在潮水褪去後,卻成了最先裸泳的那位。

進入2021年後,生豬行業迎來了行業變局,豬價開始一路下跌,整個行業開始退潮。而溫氏股份是其中受影響最大的。溫氏股份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465.76億元,同比下降16.01%;淨利潤虧損97.01億元。其中,溫氏股份第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59.39億元,同比下滑18.2%;淨利潤更是三個月虧損72.04億元。

相比之下,其他生豬企業雖然也受到影響,但大都在行業正常範圍內。其中,牧原股份前三季度實現淨利潤87億元,同比下降58.53%;第三季度單季僅虧損8.2億元。

對於此次鉅虧,溫氏股份解釋稱:“主要系養豬業經營虧損所致,受國內生豬價格大幅度連續下跌影響,養豬行業第三季度均虧損,加上飼料原料價格連續上漲、公司出欄肉豬包含較大比例外購苗育肥豬、處置低效能種豬等因素,推高養豬成本。”

其實,不只鉅虧這麼簡單。在生豬出欄量上,溫氏股份也快掉出前三。溫氏股份預計今年的肉豬出欄目標為1100萬~1200萬頭,而這一目標遠遠被同行豬企甩在背後。牧原股份2021 年全年生豬出欄量預計在 4000 萬頭左右,將再次位居第一。正邦科技1~9 月份累計銷售生豬已達1183.55 萬頭,同比增長 99.76%。而在年初,正邦科技預計2021年生豬出欄量將達2500萬頭。

昔日“豬王”溫氏股份為何節節敗退?

拼成本、儲“糧草”,

誰將是下一週期之王

誰能熬過豬週期,熬到最後,誰才是真正的王者。近期,豬價雖然有所反彈,但是業內普遍認為是難以持續的。河南養豬協會執行會長王曉龍認為,這次低行情可能要持續5年時間,但最重要的還是成本的比拼,即使生豬出欄價每斤8元,可能大部分企業還是要賠錢。

“受形勢低谷期長短,以及形勢回漲的幅度和時間等這些不確定的因素影響,所有企業都要切實做好預防,控制成本才能存活,未來才能有穩定的進展。”王曉龍說。

目前,各家生豬企業的養殖成本各不相同。

但溫氏股份在與同行豬企的“成本戰”中也慢了一步。溫氏股份第三季度綜合(含自繁苗和外購苗)養殖完全成本約 11 元/斤,而牧原股份當前養殖完全成本7.5元/斤左右,正邦科技9.9元/斤,新希望10元/斤左右。可見,溫氏股份養殖成本仍處在較高位置。溫氏股份在對投資者的回覆中也表示生豬業務的下一步工作重點就是降成本。

不過,生豬企業要想捱過這場寒冬,僅靠降成本,仍是不行的。充沛的“糧草”,才是最可靠的利器。

今年以來,不少豬企透過多元化融資手段募集資金,溫氏股份也在其列。溫氏股份募集 92.97 億元可轉債資金,而新希望募集資金81.5億元用於投資18個生豬養殖專案及償還銀行資金,牧原股份擬定增募資總額不超過60億元。正邦集團及其一致行動人運用質押方式為企業減負,累計質押公司股份約12.42億股,佔公司總股本的39.47%。

各家豬企積極融資背後既是對行業未來的擔憂,也是對寒冬過後的備戰。或許,待到那時,又將上演一場真正的鏖戰。

責編:楊志瑩 | 稽核:李震 | 總監:萬軍偉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784 字。

轉載請註明: 昔日“豬王”溫氏股份為何節節敗退?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