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搶食基金市場,22家機構急等公募牌照

作者 |周夢婷

編輯 |田晏林

近日,公募圈迎來新玩家。蘇州銀行獲准設立蘇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訊息,引發行業高度關注。

這是時隔六年來,銀行首次拿下公募牌照。在蘇新基金入場後,“銀行系”公募基金公司提升至16家。

據瞭解,蘇新基金註冊資本1.5億元,前三大股東分別是蘇州銀行(出資8400萬元,出資比例56%)、新加坡凱德基金(出資3600萬元,出資比例24%)、蘇州工業園區經濟發展有限公司(出資3000萬元,出資比例20%)。

與老牌基金公司相比,這位“新玩家”或許還要與市場和投資者再熟悉一陣子。但在業內人士看來,蘇新基金擁有了一塊難得的金融牌照,且背靠銀行這棵大樹,同時還有蘇州工業園和外資加持,就算沒有易方達、嘉實的知名度高,只做通道業務也能活得很好。

就在行業熱議之時,《上海證券報》報道,多家保險資管公司正積極籌備公募基金業務,謀求獨立牌照。與此同時,券商、私募機構也盯上了公募牌照。

據悉,蘇新基金獲批的當天,“個人系”公募匯百川基金獲證監會批覆設立,路博邁基金獲准開業,鵬安基金的設立也得到監管反饋意見。

證監會官網顯示,截至目前,正在排隊候批牌照的基金公司還有22家,其中包括人保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外資系施羅德基金管理(中國)有限公司、私募機構北京佑瑞持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擬申請設立的佑瑞持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也處於受理階段。

對金融機構來說,一塊公募基金牌照價值不菲。至少在四年前的市面上,想拿到這塊牌照要花掉不少錢。當年國聯安基金轉讓51%股權,掛牌底價就要到了10.45億元;中海基金二股東國聯證券清倉時,掛牌轉讓底價也超過了2個億。

這些年來,隨著公募行業快速發展,基金公司股權掛牌價格也跟著水漲船高。

如今,在公募牌照開放擴容的當下,各類資管機構紛紛謀求機會。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表示:“更多公募牌照的發放,意味著公募基金行業競爭的加劇,對於存量基金公司而言,是壓力也是挑戰。”

銀行搶食基金市場,22家機構急等公募牌照

(圖源/視覺中國)

超20萬億規模,公募“蛋糕”太誘人

十年前,招商銀行控股的招商基金獲批後,“工農中交建”國有大行也分別成立了自己的“嫡系”公募基金--工銀瑞信、農銀匯理、中銀基金、交銀施羅德基金、建信基金。

緊接著浦發銀行、民生銀行等股份制銀行也加入公募大軍。但城商行直到2013年前後才有所行動。

並且,在蘇新基金成立前,市場上只有北京銀行、南京銀行、上海銀行、寧波銀行四家城商行擁有公募基金牌照。

“銀行的產品一般是以保本為主,基金不太符合銀行的一些產品定性,所以很少做。”一位國有大行中層人員對市界說。

百嘉基金董事、副總經理王群航也表示,公募牌照需要經過嚴格的審批,各項條件要求非常嚴格。

資料顯示,截至2022年9月末,私募基金公司有24129家,公募基金僅有140家。

但今年以來,隨著資管新規的實施釋出,更多的優質金融機構被鼓勵進入公募基金行業。

4月,證監會發布《關於加快推進公募基金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要壯大公募基金管理人隊伍,積極推進商業銀行、保險機構、證券公司等優質金融機構依法設立基金管理公司。

同時還要調整最佳化公募基金牌照制度,適度放寬同一主體下公募牌照數量限制,支援證券資管子公司、保險資管公司、銀行理財子公司等專業資產管理機構依法申請公募基金牌照,從事公募基金管理業務。

5月份,證監會又釋出了《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監督管理辦法》,優化了公募基金管理人的牌照準入制度,在“一參一控”前提下,繼續適度放寬公募牌照數量限制,允許同一集團下證券資管子公司、保險資管公司、銀行理財子等資管機構申請公募牌照。

一位證券基金研究員表示:“公募基金是一個輕資產、高利潤率的行業,而公募牌照對未來機構淨值化轉型、財富管理轉型有比較大的幫助,像銀行理財淨值化轉型,就離不開底層依靠標準化的公募基金作為標的或者是以公募的思路投資標類產品。”

特別是隨著當前包括個人養老金、淨值化轉型、財富管理轉型等大環境的變化,整體公募基金未來的市場在行業人士看來將不斷擴張。

近幾年來,公募基金增速顯著,發展之快遠超私募基金、銀行理財等。據畢馬威研報,2018年~2021年末,公募基金規模從13萬億增長至25萬億,複合增長率達25.2%,超過私募基金的16.8%、銀行理財的9.6%、保險資管的9.9%。截至2022年9月末,公募基金資產淨值合計已達26.59萬億元。

畢馬威還預測,未來基金行業依舊呈現高增長態勢。“基於對未來中國GDP增速、上市公司市值增速、基金公司滲透率等進行預測,預計中國公募基金市場未來十年或可保持18%~20%左右水平的複合增速。”

如此大的“蛋糕”擺在面前,各大金融機構虎視眈眈,都要爭相分一杯羹。

但相比其他機構,銀行有著良好的銷售渠道與客戶基礎,發展公募基金既有利於新業務,還可以增加客戶粘性。

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表示,銀行發力公募基金確實是為了提升中間收入,以轉型輕資產模式,同時也可以擴大表外業務,在發揮銀行高淨值客戶資源優勢的基礎上,提供基金託管服務和獲取基金管理費收入與超額收入分成,“是個投入產出比比較高的新業務。”

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盤和林也認為,“銀行系公募基金藉助銀行的客戶渠道進行銷售,既能滿足銀行客戶多元化的服務需求,也能借銷售公募基金來提升銀行中間業務的銷售額。”

銀行搶食基金市場,22家機構急等公募牌照

(圖源/視覺中國)

銀行做公募,效果如何?

依託母行銷售渠道和品牌積累,“銀行系”公募基金管理規模尚可。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全市場公募基金規模為26.6萬億元。其中,銀行系公募基金規模達5.44萬億元,佔總規模的20.5%。

除卻剛成立的蘇新基金和外資恆生銀行旗下的恆生前海基金,規模不足百億外,其他銀行系公募管理規模均在千億之上。

雖說銀行發展公募基金有其自身優勢,但行業人士觀察,“銀行系”公募基金更多是將資源集中在固收產品方面,權益類投資相對薄弱。

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統計,截至2022年三季度,在基金管理機構非貨幣理財公募基金月均規模前20榜單中,銀行系公募僅佔了5個。其中排名最高的招商基金,非貨幣理財公募基金月均規模5909.89億元。

放眼整個排行榜,這個成績只能排到第五,較榜單首位易方達基金少了4615億元。

銀行搶食基金市場,22家機構急等公募牌照

(圖源/中國基金業協會)

從整體實力而言,銀行系公募距離行業頭部基金仍有不小的差距。當前,行業管理規模超萬億的6家機構,無一家有銀行背景。

“即使現在一些銀行在做,但是基金收益在整個銀行業績中佔比也不算高。”前述銀行中層表示。

以工銀瑞信為例,2022年上半年,工銀瑞信實現淨利潤15.05億元,以工商銀行持有工銀瑞信80%股權計算,工銀瑞信帶給工商銀行的收益是12.04億元,佔工商銀行淨利潤的0.7%。

而中小銀行中,北京銀行旗下中加基金淨利潤為1.18億元,根據該銀出資比例44%折算,中加基金給北京銀行帶來的收益為5185萬元,佔比僅有0.4%,對比銀行的總體收益,不過九牛一毛。

“不同於券商、公募機構,有專門負責研發、產品設計、市場分析等的對口人才,銀行在這些方面的資金、人才投入,肯定有所欠缺。”在銀行業人士看來,這是以“收息”為主的行業,產研能力相對券商、基金機構較為薄弱。

前述證券基金研究員也表示,銀行未來能否發展更好,主要是看產品能否更全,而不是僅僅拘泥於固收類基金。“銀行系因為有銀行的資源,底線不會差,發展能否快速主要看是不是能在固收的基礎上發展出更多、更全的產品線,尤其是權益類產品。”

和銀行一樣,保險公司也專業人才的配置上需要提升。不過,“保險系”公募基金髮展勢頭更慢,當前市場上僅有9家。

有行業專家表示:“保險系公募基金成立時間普遍偏晚,且多脫胎於保險資管公司的公募事業部,在運作方式、決策效率等方面還不夠靈活。”

賽道擁擠,基金機構如何應對?

公募市場加緊軍備競賽,銀行、券商、私募、險企等各路機構“逐鹿”公募牌照,挑戰著存量基金公司的神經。與此同時,行業內一場費率“價格戰”正在打響。

據畢馬威研報,2019年~2021年,主動權益類基金的平均管理費率從1.3%降至1.28%;債券型基金的平均年管理費率從0.41%降至0.37%。截至2022年8月,已有數10家基金公司正式上報讓利型基金產品,公募基金管理費持續處於下行趨勢。

在投資者看來,相對於管理費的高低,基金公司能否為他們提供資產保值、增值更為重要。

王群航直言,公募市場上最大的特色就是公開競爭,在計算機技術、大資料等高度發達和普及的今天,公募基金每日公佈淨值,讓全市場無論何時何地,無論是基金公司、基金經理、研究機構等,都可以即時做出各種各樣的業績排名,“在業績高度透明化的今天,同一賽道上的競爭,投資者更看重收益和業績。”

多位業內人士告訴市界,對現有公募機構來說,新機構的湧入促進了行業良性競爭,尤其是中小基金公司將越來越注重發揮符合自身特色的差異化競爭優勢,會在以前基金產品工具化的基礎上逐步發展出基金管理人特色化,也就是在FOF之後,繼續發展出MOM模式。

“大而全的基金公司也會在競爭環境下更加最佳化自身產品的全面性,以應對不同機構入局帶來的細分市場競爭加劇。”一位證券公司研究員說。

畢馬威也建議這些存量公募基金公司制定差異化發展戰略,打造自身的特色。如果不想“躺平”,必須在管理架構、產品體系、渠道佈局、投研體系、金融科技等方面重點關注,才能繼續獲得投資者的認可。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810 字。

轉載請註明: 銀行搶食基金市場,22家機構急等公募牌照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