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5月11日收盤,水滴集團的股價已經從上市時最高的12美金一股,跌到了當下7.93美金一股,跌幅超過30%。就在上市發行的首日,其股價跌幅就接近20%。
這一資料意味著,以華爾街為核心的西方資本市場,對水滴這種號稱網際網路新型醫療救助網際網路模式的不理解和不信任。
有投行分析師表示,這種現狀或許意味著華爾街已經對水滴以及類似的模式投下了反對票,未來類似模式在西方資本市場融資的成功率可能會低很多。
在這樣的現實下,受到傷害最大的其實並不是水滴集團本身,畢竟他們已經成功上市,並且融到了自己想融到的資金,至於未來發展如何,正如創始人沈鵬所說:“資本市場要看長遠表現”。
真正對這一樣的事實感到非常焦慮,並且有些手足無措的,其實是水滴的競品平臺,尤其是曾經在這一個領域開創先路,但卻似乎在掉隊的輕鬆籌。
先行者輕鬆籌
實際上後來被水滴玩得轟轟烈烈的網路互助,最早是由輕鬆籌開始的。
公開資訊顯示,在水滴創始人沈鵬從王興身邊出來準備大幹一場的2016年,輕鬆籌已經成立並正常運營兩年了。
當時做眾籌醫療費用模式起家的輕鬆籌,在成立不到一年時間內,打通了微信、微博和QQ等諸多社交平臺,走進了千家萬戶,尤其是年輕人的心底。
也正因此,在2015年年底,輕鬆籌就輕鬆獲得A輪投資人IDG領投的B輪1000萬美元融資,而且這時的估值也比一年前上漲了近10倍。
在2016年輕鬆籌推出輕鬆互助2個月後,便獲得騰訊、IDG、德同資本和同道資本等知名投資機構投資的2000萬美元B+輪融資,當時公司估值迅速遞增,以聯合創始人於亮想不到的方式擴充套件到達3.5億美元。
當然,在資本的助力下,輕鬆籌的輕鬆互助上線不到半年就輕鬆獲得超過600萬的註冊使用者。而此時,水滴籌剛成立尚處於啟動階段。
就在輕鬆互助出現的2016年年底,輕鬆籌終於取得保險經紀牌照,從而如願推出“輕鬆保”業務,開始涉足網際網路保險市場,網路流量最終變現的商業途徑被打通。
到2017年,輕鬆籌構建的“眾籌+互助+保險”的三條核心業務線正式形成。兩年後已經被水滴籌彎道超車的輕鬆籌,最終更名為輕鬆集團。在收購銀川朵爾網際網路醫院70%股權之後,輕鬆籌集團旗形成5大板塊,即輕鬆互助、輕鬆保、輕鬆籌、輕鬆公益和輕鬆健康。
據光大證券研報顯示,截止2020年7月,輕鬆互助參與分攤的健康會員數已突破6000萬規模,互助金髮放高達5.23億元,在當時的網路互助市場中位居第三名。
而官網資訊顯示,截至2018年年底,輕鬆籌旗下業務在全球183個國家和地區共有使用者約6億,累計幫助253萬個家庭籌集255億元善款,這其中包括輕鬆籌也包括輕鬆互助。
另外,官網有個訊息非常顯眼,那就是輕鬆籌合作保險公司高達100多家。這其實意味著,輕鬆保險才是兩位聯合創始人最關心的核心業務。
而這樣的現實背後,其實是最早網際網路流量變現的一種模式。
免費向收費導流的模式
從網際網路出現到當下,各種商業模式層出不窮,但最早的網際網路商業模式,無一例外都是先用免費的服務吸引使用者,最終透過收費的業務來獲取收入。
不管是以資訊為核心的新聞平臺,資訊平臺,還是以社交為核心的流量平臺,都是這樣一種由免費向收費導流的模式。只不過費用的收取方有可能不是使用者本身,而是透過廣告或者其他透過流量盈利的方式來分成。
實際上,輕鬆籌的業務邏輯跟水滴極為相似,都是傳統網際網路流量思維的產物。
一方面,在創立之初大張旗鼓搞營銷得輕鬆籌和輕鬆互助,利用年輕人對健康的焦慮和希望獲取穩定保障的心理,透過大規模的費用分擔以及互助金收取的方式,變相強制性地使越來越多使用者逐漸在平臺上沉澱下去。
另一方面,這些沉澱下來的流量又流向輕鬆籌設立的輕鬆保以及網際網路醫院的收費專案。在黑貓投訴平臺上,有很多使用者投訴在輕鬆籌參與相關籌款資訊的同時,都會收到商業保險的資訊和廣告。
聚集免費的流量再透過付費的商業模式變現,這是一種非常簡單粗暴的流量變現方式。
當然,輕鬆籌首先是一家企業,其次才是一個網路平臺,對於企業來說盈利就是它的天職,所以尋找把網際網路流量變現的方式,是輕鬆籌這種平臺必須要做的事情。
而且輕鬆籌相對水滴來說,它的變現還有另外一個可能的途徑,那就是網際網路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