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深創投周伊丨醫療投資熱潮下,一二級市場界線漸模糊

2020是醫療市場投資熱情被徹底點燃的一年。不同於其他行業的如臨大考,中國醫療行業在疫情的影響下反而逆勢迸發出了騰飛之狀——全年私募融資、IPO和併購交易金額破天荒地突破450億美元,同比總額幾乎翻番。

具體來看,2020年全年醫療領域發生了260多起投融資事件,66家公司IPO,平均不到一週就有一家公司上市,其中A股募資金額TOP10中還有6家創新藥研發企業。

置身這股投資熱潮中,一線投資人如何看待去年整個醫療投資市場?感覺到了哪些具體變化?2021年又將如何繼續佈局呢?圍繞這些問題,億歐大健康近期專訪了深創投健康產業基金總經理周伊。

作為國內一線投資機構,深創投在醫療健康領域投資業績頗豐。據公開資料顯示,深創投在生物醫藥領域累計投資企業數量已近130家,IPO超過20家,累計投資金額超61億,覆蓋醫藥、醫療器械、醫療服務等各個細分領域,

而作為深創投健康產業基金總經理的周伊,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專業醫療投資人,他不僅擁有北京大學藥物化學專業博士學位,同時在國內醫療健康產業也有著豐富的投資經驗,參與了深創投近半數醫療健康相關專案投資,去年登陸科創板的澤璟製藥、登陸港股的康方生物、榮昌生物均是其手筆。

在採訪過程中,他將自己近十年的投資生涯概括為“熬”,過去一年間他保持著異常忙碌的工作節奏,“大概看了1000多份BP,面對面聊的企業大概300~400個,一年投的專案大約就10個”,採訪的次日,他還將出差廣州去面聊兩家企業。

在周伊看來,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尤其是註冊制帶來上市公司快速增加而引起的兩極分化,投資機構要更加深刻地理解一二級市場的聯動,“要理解這之中的變化,有一定的預見性”。

上市公司增加引發兩極分化,併購和市值管理業務增加

Q:過去一年,資本市場推出了很多政策,從科創板的開通到減持新規、定增新規、創業板註冊制等等,您認為這會對醫療健康行業的投資帶來怎麼樣的影響?

周伊:我覺得這裡面可能最重要的就是註冊制,帶來的最大影響是,上市比以前容易,上市的公司會越來越多,而越來越多公司上市導致的結果是兩極分化——好的公司大家都追捧,去買他的股票,不好的公司就沒人理,特別是小市值的公司,如果它又沒有好的業績,成長性不好,它的流動性就會很差。

這就如同去超市買菜,你不可能把貨架上所有的商品都看一遍,現在證券交易所成了這個超市,投資人也不可能把五六千家上市公司全部分析一遍,所以就必然會出現兩極分化,他們只會去買那些有成長性、概念很好、創新性很強的公司,而質地一般的公司沒有人理,即便上市了也沒有成交量。

實際上,整個交易市場在我看來就是一個新的競技場,幾千家上市公司在這裡PK,PK誰能夠得到二級市場投資人的青睞。所以,這對於一級市場投資人的考驗剛剛開始。

此外,今後併購和市值管理業務也會多起來。上市公司在細分領域做到頭了,成長性放緩,或者行業開始走下坡路了,為了不被投資人用腳投票,肯定要開闢新的領域,併購是一個常規手段。為了讓交易活躍,提高曝光度,獲得投資人青睞,市值管理肯定也是一個常用工具了。

Q:在醫療領域,您覺得要保證未來的投資收益率的話,它的核心要素和關鍵在於什麼地方?

周伊:首先是專業化的投資隊伍,團隊的每個人都得是專業背景,在這個領域內摸爬滾打,能看得懂專案。不管是成熟期、早期、成長期的專案都得看成長性,你得以專業的視角和眼光,挑好的團隊、好行業、好技術、好產品,要求比較全面,要做好挺難。

再更高一個層次,作為投資人,你看的標的雖然有瑕疵,但你能幫他做得更好,幫企業去定戰略、搭建團隊、商討未來的發展方向、進行產品定位,這個難度更大,國內的投資人在這一點上還要持續加強。

另外,還有一個關鍵是將一級、二級市場的思維連貫起來,一二級市場的界線已經不明顯了:從融資額度來說,一級市場融資十多億的案例比比皆是,不比二級市場發行融資少;從流動性來說,某些上市公司股票也沒有多少成交量,流動性也沒比一級市場好多少。

對於我們一級市場的投資人,必須要深刻理解二級市場,否則你滿心歡喜投了一個專案,結果二級市場根本沒看在眼裡,沒有收益。

Q:從整體來看,2020年醫療賽道熱度空前,整體融資的數量和金額均大幅增長,有些企業估值被拉到很高,有些企業估值甚至幾個月翻了幾倍,這個行業是否存在泡沫?這個泡沫是會在未來的發展中被消化掉?還是說可能已經積累了一些風險?

周伊:對於醫療健康整體行業來說,適當的泡沫是有幫助的,適當的泡沫總比這個行業冷冷清清,沒有人投要好,適當的泡沫至少意味著,其中的好企業它總能融到資。

第二,泡沫會不會破呢?肯定會破,它怎麼破的呢?企業都融到錢以後,到了二級市場慢慢開始分化,那這些投了爛專案的投資機構最後沒有掙到錢時,泡沫就破了,結果就是投資人花錢買了教訓。

深創投的佈局策略:重差異化,關注新技術

Q:從深創投在醫療健康行業的佈局來看,覆蓋醫藥、醫療器械、醫療服務等諸多細分領域,深創投投資的標準和維度有哪些?

周伊:從領域的分佈上來說,我們投創新藥、醫療器械、生物技術、醫療資訊化,各個投資機構沒有太大的差別。

比如說創新藥,我們希望投一些適應症差異化的細分領域,現在腫瘤是個大賽道,但是賽道競爭已經很擁擠了,我們想投一些差異化賽道,比如說眼科、骨科、皮膚、中樞神經等,這些領域目前關注的人還較少,但市場的需求很大;第二是產品管線豐富一些的,比如說自研+License in能夠協同做得比較好的;第三是佈局一些新的技術平臺,比如基因治療、細胞治療、核酸藥物的新技術平臺;生物技術方面,諸如基因編輯、合成生物學、基因療法這些我們會繼續關注。

Q:投資是一個長期過程,除了資金上的支援,很多機構也希望在投資的過程中助力企業發生一些化學性的反應,在您看來,這種化學屬性的賦能,投資機構應當怎麼做?

周伊:可能比較理想的一種情況是,投資機構能夠全方位去服務被投企業,從它的戰略制定,到上游供應鏈、下游客戶,甚至包括開展臨床試驗、拿註冊證,乃至銷售,都能提供助力,這就需要投資機構有非常深厚的行業積澱。

以深創投而言,去年我們投資了元化智慧,主要是做骨科手術機器人的,因為我們的投資企業資源庫比較豐富,我們投資的其他骨科方面的企業,在元化智慧做臨床試驗時,就可以先一起達成合作。這是深創投的一個優勢所在,由於我們投資的企業數量足夠多,所以圍繞相關領域、上下游,可以去做這樣一個產業鏈資源的嫁接。

Q:近期深創投醫療領域的投資策略會有什麼變化?

周伊從疫情影響角度,可能會去挖掘一些短期機會;其次,會持續關注國內醫療領域政策的變化,比如集中採購對醫療企業經營帶來的影響;第三,是會去關注一些新技術的帶來的機會。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706 字。

轉載請註明: 專訪深創投周伊丨醫療投資熱潮下,一二級市場界線漸模糊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