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醬油、榨菜後,輪到半成品了?這家肯德基、必勝客的供應商宣佈漲價,又是因為原材料?

由 度方針 釋出於 財經

又一食品巨頭加入“漲價潮”,“餐飲供應鏈第一股”千味央廚官宣提價。

12月1日,鄭州千味央廚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千味央廚”)釋出公告稱,鑑於各原材料、人工、運輸、能源等成本持續上漲,為更好地向客戶、消費者提供優質產品和服務,促進市場及行業可持續發展,公司決定對部分速凍米麵製品的產品促銷政策進行縮減或經銷價進行上調,調價幅度為2%-10%不等,新價格自2021年12月25日起按各產品調價通知執行。

“疫情讓全世界的供應鏈都處於不正常的運營當中,大宗商品價格的不斷攀升給企業造成了壓力,在這個消費端不斷倒逼產業端的節點,保證品質成為關鍵,因此,龍頭企業和品牌企業在品質與成本之間的取捨中一定會保品質,所以(千味央廚)的價格提升是必然。”對於千味央廚此次提價,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如是表示。

或受上述訊息影響,12月2日早盤,千味央廚高開高走,最高漲幅近8%。不過隨後有所回落,最終收報65.39元,下跌0.18%。

登陸A股不足三個月

公開資料顯示,千味央廚成立於2012年,2016年變更為股份公司,是國內最早面向B端餐飲企業(含酒店、團體食堂、鄉廚等)提供定製化和標準化速凍面米制品解決方案的供應商之一,其主營產品包括油條、蛋撻、千頁豆腐、撒尿牛丸等。

目前,千味央廚已與包括肯德基、必勝客、德克士、漢堡王、賽百味等在內的多家知名連鎖品牌合作,併成為真功夫、永和豆漿、外婆家、九毛九等一批中式餐飲連鎖的戰略合作伙伴。

根據天眼查資訊,千味央廚先後於2016年3月和2017年11月分別獲得駿域基金和建元時代的股權融資;2018年12月,獲得京東集團和絕味食品領投的1億元A輪融資;2020年5月其獲得深圳前海新希望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股權融資。

今年6月,千味央廚首次公開募股,共募集資金3.34億元,並於9月6日正式登陸A股,被稱為“餐飲供應鏈第一股”,自上市以來該股累計漲幅已超200%,目前總市值超過55億元。

千味央廚三季報顯示,今年前三季度該公司營業收入為8.88億元,同比增加45.92%;淨利潤為5659.45萬元,同比增加16.01%。其中,第三季度收入同比增加32.43%達3.2億元,淨利潤同比減少18.05%至2011.79萬元。

對於未來發展目標,千味央廚曾在招股書中表示,“首先要繼續保持領先行業的增長勢頭,年淨利潤複合增長率保持在兩位數以上;其次要繼續保持在米麵製品領域的領先地位,在現有產品中再造3至5個超億元核心品類;再次是緊緊圍繞客戶場景需求,跨出米麵製品的限制,探索在非米麵製品領域產品的突破,開發適合的產品,最終形成公司新的增長點。”

食品行業接連漲價

事實上,在此次漲價之前,千味央廚旗下烘焙類、蒸煮類和油炸類產品就曾有過不同程度的漲價,只是主要產品價格變動幅度較小。

據千味央廚招股書披露,2017年到2019年間,其烘焙類和蒸煮類產品平均價格分別從2017年的14.66元和10.45元上升到2019年的17.54元和10.66元;油炸類產品平均價格則由9.2元上升至9.5元。其中,排名靠前的兩大主要產品“1*18*16蛋撻皮”和“千味260g芝麻球”的單價分別由2017年的14.04元和7.8元上漲至2019年的14.5元和7.99元。

根據千味央廚彼時的說法,過去3年,其相關類別產品價格上漲原因與當年新增產品的銷售金額和平均單價較高以及部分產品未在當年生產銷售等因素有關。

值得一提的是,這與此次漲價公告中提及的原材料和人工等成本持續上漲的原因不同。記者瞭解到,千味央廚生產所需的主要原材料為大宗農產品,包括麵粉、糯米粉、食用油、白砂糖等。其在招股書中坦言,公司原材料成本佔營業成本的比例在80%左右,此類原材料受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影響,原材料價格的波動直接影響公司的盈利。

在清華大學品牌營銷高階研究員孫巍看來,對上市龍頭企業來說,提價一般會考慮成本增速、環境支援和價格對銷量的影響三方面因素。“整體來講(目前)上游原材料漲幅較快,下游價格不漲會導致整個利潤下滑速度增快,而營收和利潤的增幅是上市公司較為關注的兩個指標。”

實際上,今年以來,受大宗商品等原材料價格上漲的影響,食品行業的“漲價潮”一直在持續。早在10月中旬,海天味業就率先宣佈提高價格,將旗下醬油、蠔油、醬料等部分產品的出廠價格提高到3%-7%之間。在隨後的一個多月時間裡,李錦記、恆順醋業、安井食品、海欣食品、涪陵榨菜、三全食品等企業接連以原材料、能源、運輸等成本持續上漲為由,宣佈對部分產品進行不同程度的提價。

彼時,在談到此輪漲價潮會否持續時,朱丹蓬曾對記者表示,“整體漲價還未到盡頭,應該會延續到明年第二季度,因為它是階段性的作為不會只有一波,並且其階段性也是比較長的。”

記者 蔣佩芳 見習記者 於淼

編輯 馬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