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銀行如何下好小微金融這盤棋?

一直以來,小微企業在增加就業、促進經濟增長、科技創新與社會和諧穩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小型微型企業的發展,出臺了一系列財稅金融扶持政策,取得了積極成效。但受國內外複雜多變的經濟形勢影響,當前,小微企業經營壓力大、成本上升、融資困難和稅費偏重等問題仍很突出。

民營銀行作為成立之初就定位於服務長尾客群,對於提供小微金融服務,踐行普惠金融理念既有著一定的天然優勢,也是設立的初心和使命。那麼民營銀行服務小微的現狀如何呢?

總體佔比不高,內部分化顯現

根據2020年民營銀行年報披露,整個民營銀行普惠型小微貸款大致在2500億左右,約佔城市商業銀行總量的10%。可見,民營銀行在實際的發展中,還有很大的空間。

從整個行業來看,雖然目前各家民營銀行基本均開始重視小微金融業務,但是由於股東背景、所處的地域條件、風險控制能力、小微金融業務的切入點不盡相同,在小微貸款領域,民營銀行已經出現了明顯的分層。其中網商銀行和微眾銀行在普惠型小微貸款方面已經與其他機構拉開了較為明顯的差距,第二梯隊民營銀行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普遍在30億至100億範圍內,普惠小微企業貸款餘額佔其發放貸款餘額的10%-30%。

民營銀行如何下好小微金融這盤棋?

民營銀行小微業務模式呈現場景化、平臺化趨式

民營銀行的小微金融業務佈局各有不同,策略各異。總體來說呈現場景化、平臺化的趨式。

多數民營銀行都是在股東資源的基礎上發展小微業務。根據股東背景和原業務模式的不同,民營銀行小微業務的模式也會有所區別,例如以平臺數據沉澱作為分析基礎的網商銀行,以實業股東作為核心企業的蘇寧銀行、眾邦銀行和三湘銀行等。多數民營銀行小微業務發展的思路是先聚焦自有生態體系,在已掌握的核心資料基礎上發展小微業務,逐步向外延展服務的覆蓋面和產品線,進而拓展小微業務的深度和廣度。

透過與產業網際網路平臺合作的模式切入供應鏈金融也很成功。由於產業網際網路平臺上有大量的交易資料沉澱,是供應鏈金融的天然資料來源與強關聯場景。以億聯銀行的“生意貸”為例,依託網際網路場景平臺上的小微經營客戶,透過借款人的個人資訊、經營資訊及三方資料資訊,提供小額、高頻貸款服務。憑藉線上申請、生物識別、模型評分、遠端放款等手段,真正實現了“無接觸金融服務”。截止到2021年二季度末,該產品已累計放款超過150億元,為超過30萬小微客戶提供了服務。

利用賬戶與交易為切入也是民營銀行的創新模式。針對小微企業的資訊孤島、沒有合規的賬本和報表失真等問題,民營銀行可以透過賬戶服務切入,利用賬戶服務積累交易資料,為小微企業進行授信。如億聯銀行推出的“億微貸”,透過稅、票、電、水利等資料綜合授信,為全國小微企業提供純線上經營貸款服務。“億微貸”累計打通企業主、工商、司法、發票等30+個數據介面,並對資料進行解析清洗加工形成多維標籤體系,構建大資料核心風控體系,結合大資料探勘和風險管理專家經驗,透過欺詐識別、授信准入、線上信用審查、人工複核、額度評估等環節,實現自動化授信審批決策。

此外,民營銀行還可以透過交易平臺化的策略切入小微業務。針對較為標準化的票據貼現業務,可以開展票據貼現平臺,進而獲得小微企業的信用資料。微眾銀行、眾邦銀行、蘇寧銀行和富民銀行等多家民營銀行均有較為標準化的票據貼現業務。還有一類交易平臺是以核心企業的應付賬款為切入點,透過線上競價及排序,快速實現核心企業與上游中小供應商的交易撮合。眾邦銀行的助採購業務就是較為典型的案例。

民營銀行小微業務趨勢分析

目前,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支援小微經營主體3627萬戶,比上年增加524萬戶。佔據全國8000多萬家小微企業的45%左右。從市場規模來看,根據奧緯諮詢釋出的資料顯示,國內小微金融市場需求總量約為90萬億元,相較於目前市場的17萬億規模來看,仍有超過80%的巨大缺口沒有被滿足,可以說未來的發展空間巨大。

民營銀行,作為一批以線上數字金融服務為特色的新型銀行,在小微業務的發展上,已呈現出以下趨勢。一是靶向供應鏈金融,聚焦上游的應收賬款、下游的預付款或者倉儲、物流等金融需求,進而設計出不同的產品;二是致力綠色金融,在風險控制與定價層面,基於大資料、人工智慧等技術,對涉及環保、綠色生產的商戶進行綠色評級;三是聚焦科創企業,透過政府資料、工商資料、股東資訊、智慧財產權與大量的另類或替代資料對企業進行綜合評估,從而提供更加靈活便捷的信貸服務。

未來,打造小微金融的生態也將成為民營銀行的共識,整合合作伙伴與助力者,提高運營能力,將成為民營銀行繼續探索與發展的新領域。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859 字。

轉載請註明: 民營銀行如何下好小微金融這盤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