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材料、核心技術、基礎工藝,新突破將孕育哪些新機遇?數字工廠、雲上生態、智慧供應鏈,新模式將催生怎樣新產業?
剛剛公佈的“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對加強產業基礎能力建設、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推動製造業最佳化升級等進行部署。未來五年,中國製造將迎來哪些新變遷?
夯實基礎,加強“底盤”支撐
中國製造加快升級,練好“基本功”尤為重要。
“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加快補齊基礎零部件及元器件、基礎軟體、基礎材料、基礎工藝和產業技術基礎等瓶頸短板”,未來五年,加強產業基礎能力建設放在關鍵位置。
“必不可少,至關重要。”TCL董事長李東生用此概括基礎能力在製造業中的作用,“以電子製造為例,半導體功率器件是我們所需的主要器件,包括新能源汽車在內的很多產業都會涉及。”他說,TCL科技組建了半導體業務部門,計劃在半導體功率器件方面擴大產能、提高技術,爭取率先突破。
半導體材料、電容電阻、感測器……當前,基礎元器件滲透至各個角落。基礎材料、基礎工藝、基礎軟體等等,同樣支撐著中國製造的“底盤”。
“基礎領域如果做不好,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難以實現。”北京理工大學黨委書記趙長祿認為,夯實基礎,也意味著增強產業鏈的抗風險能力和競爭力。
在重點領域佈局一批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最佳化區域產業鏈佈局,引導產業鏈關鍵環節留在國內……圍繞補鏈強鏈,我國提出一系列舉措。
工信部部長肖亞慶說,2021年,工信部將全面系統梳理我國製造業發展狀況,形成重點攻關清單名錄,開展重點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監測評估,並將發揮科技重大專項的帶動作用,實施掛圖作戰、“揭榜掛帥”等制度,提升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的地位和競爭力。
聚焦創新,構築產業體系新支柱
技術的落腳點在產業,產業鏈與創新鏈緊密關聯。“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超過17%。
我國經濟發展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階段的轉換要求產業價值鏈不斷攀升。戰略性新興產業佔比提升的背後,是創新的整合與應用,是新動能的持續培育,更是產業體系新支柱的構築。
聚焦新一代資訊科技、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階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我國正加快關鍵核心技術創新應用的步伐。
抓住數字化機遇培育新優勢,是構築產業體系新支柱的另一維度。
記者從工信部瞭解到,到2023年,覆蓋各地區、各行業的工業網際網路網路基礎設施將初步建成,工信部將在10個重點行業打造30個5G全連線工廠,同時加快中小企業數字化升級。
“未來五年,大企業帶動、中小企業協同的模式將發揮更多作用。”百度董事長李彥宏認為,平臺企業將發揮技術優勢、開放資料資源,帶動生態鏈上的中小企業智慧升級。
降本減負,助力企業復元氣增活力
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保持製造業比重基本穩定,要鼓勵資源要素向製造業聚集。
從鞏固拓展減稅降費成果到推動股權投資、債券融資等向製造業傾斜,聚焦製造業降本減負,我國做出部署。
直採資料、直達現場、直接作業,國網杭州市富陽區供電公司推出“網上電網”,為製造業企業提升辦電效率;開設“企業微課”、智慧化培訓,多地中小企業主管部門向中小微企業、創業團隊開放資源……做好服務製造業的“加法”,一系列舉措正在展開。
“下一步,我們將圍繞‘政策、環境、服務’三個領域,聚焦‘融資、權益保護’兩個重點,緊盯‘中小企業專業化能力和水平提升’一個目標。”肖亞慶特別提出,中央財政將在“十四五”時期安排100億元以上獎補資金,重點支援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高質量發展。
“頭部投資機構也要深度賦能。”高瓴資本合夥人李良說,高瓴對硬科技、前沿技術的投資佔比幾乎為整個投資佈局的80%,未來將加大對核心技術和關鍵材料的投入。
工信部總工程師田玉龍表示,工信部將透過3至5年時間,培育10萬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加快形成製造業領域大中小企業創新協同、產能共享、供應鏈互通的產業生態。
新華社北京3月18日電
新華社記者 張辛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