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長護險試點覆蓋近1.2億人 商業護理險發展剛起步

  近日,《證券日報》記者在北京一地鐵站內,看到國家醫療保障局對我國醫療保障體系進行的宣傳展示,宣傳內容主要包括四大主題,長期護理社會保險(以下簡稱“社會長護險”)便是其中之一。

  護理與養老密切相關。根據國家統計局資料,截至2019年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為2.54億人,其中失能、半失能老年人達4000餘萬人。

  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促進醫養康養相結合,穩步推進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目前我國社會長護險已在49個城市試點,覆蓋近1.2億參保人。但商業護理險才剛剛起步,做大這一市場需要多方面發力。

  49個城市試點社會長護險

  我國社會長護險試點從2016年開始,至今已有5年,上海、成都等15個城市是首批試點者。2020年,第二批城市開始試點。截至目前,共有49個城市試點社會長護險。

  社會長護險提供的是基本生活照料。試點由各地醫保局主導,商業保險公司具體承辦,資金從醫保基金、企業、個人等途徑進行籌集,各地標準不一。從首批試點城市成都來看,今年1月1日起,所有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人員都可以申請社會長護險,不需要額外繳費,重度失能人員每月最多可獲得903元補助。在蘇州、徐州等7個試點地區建立了政府補助、醫保統籌基金和個人繳費相結合的多渠道籌資機制。

  在社會長護險領域,商業保險公司積極參與承辦。中國人保集團董事長羅熹表示,2020年,人保集團承辦社會長護險專案96個,保障人群達4200萬人。目前,人保集團在各省市都在探索該項服務。

  儘管試點城市不斷擴圍,但目前社會長護險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全國政協委員、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教授孫潔指出,社會長護險籌資渠道過於單一,主要以醫保基金作為資金來源,財政支援力度較少,缺少獨立的籌資渠道和明確的個人交費要求;同時,護理標準難以統一;此外,護理服務供給與需求不對稱。對此,孫潔建議,加強頂層設計,推進社會長護險制度建設,將其納入多層次、多支柱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總體規劃,以立法形式來規範和管理社會長護險的執行。

  做大商業護理險需多方努力

  在基本護理需求外,老百姓還存在更多個性化護理需求。正如基本醫保和商業保險的關係,在社會長護險之外,商業護理險也不可缺位。《證券日報》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目前我國商業護理險尚處發展初期,在健康險中佔比非常低,要將潛在市場空間做實還需多方努力。

  王林(化名)曾在一家中小保險公司負責產品開發,過去兩年主要負責推動商業護理險的發展。近期他已跳槽到其他保險公司。談到商業護理險的發展時,王林感慨稱,“挺難的,也很遺憾”。

  王林認為,商業護理險的發展難點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消費者接受度不高,保險需求往往滯後於風險發生。這一現象在相關調查中也有體現。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和社科院去年聯合釋出的《2018-2019中國長期護理調研報告》顯示,60%以上受訪成年人對自身失能風險過於樂觀,低估了未來護理需要。二是對於長期護理保險,全國還沒有統一的失能評定標準、服務標準、支付標準等可供實施,保險產品開發和後期服務的落實都面臨制約。

  儘管推廣商業護理險首戰折戟,但王林依然看好商業護理險未來的市場前景,“如果有機會,我還會推動商業護理險的發展,失能、半失能人群的護理需求是剛需,這個市場未來的發展空間很大。”

  如何更好地推動商業護理險的發展?全國政協委員、原中國保監會副主席周延禮建議,鼓勵商業長期護理保險產品對接社會長護險。在資料分析、籌資模式上進行政策引導和支援,如支援醫保卡個人賬戶餘額購買等;另外,建議國家在當前多地試點的基礎上,儘快制定全國統一的長期護理標準,篩選並指定符合統一標準的鑑定評估機構,以支援商業長護險的開發。

  南開大學衛生經濟與醫療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銘來表示,保險公司應大力開發商業長護險,以滿足老齡化社會多層次保障的需求。對於中青年客戶群體,可探索把長護險作為一個類似第二公積金的個人儲蓄賬戶,用於支付未來步入老年後的醫療費用和護理費用,基金的積累同時可為醫養產業提供資金來源,形成“服務體系+保障體系”的全產業鏈發展模式。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781 字。

轉載請註明: 社會長護險試點覆蓋近1.2億人 商業護理險發展剛起步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