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想科技擬創業板IPO 員工人數和董事長學歷真實性存疑
財聯社(成都,記者 蘇啟桃)訊,近年來,隨著軍民融合的深度發展,涉及軍工的企業紛紛向資本市場靠攏。5月14日,主營全壽命週期管理系統、智慧武器裝備管控模組等軟硬體產品及服務的四川觀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觀想科技”)就將上會,擬登陸創業板募資3.08億元加碼主業和研發。
財聯社記者梳理發現,觀想科技不僅經營規模小,應收賬款增速遠高於營收增速,公司資訊披露還存在“硬傷”,公司員工人數及董事長學歷真實性存疑。
經營12載規模依然較小
公開資料顯示,觀想科技成立於2009年,以自主可控新一代資訊科技在軍工行業的應用為核心業務,立足於國防裝備自身資訊化、裝備管理資訊化領域。但經過12年的發展,公司經營規模依然較小。
招股書披露,2018年-2020年,公司分別實現營業收入8745.94萬元、1.40億元、1.57億元;對應各期淨利潤3714.69萬元、5163.32萬元和5655.42萬元。 而今年一季度,公司僅實現營業收入1013.22萬元,淨利潤則虧損487.92萬元。觀想科技解釋稱,公司客戶主要為軍隊、軍工集團及科研院所等單位,受軍方採購計劃、採購流程的影響,公司銷售收入存在較為明顯的季節性特徵,一季度為軍工行業傳統淡季。
更慘淡的是去年一季度,受疫情影響,公司2020年一季度未實現產品交付驗收,營業收入為0萬元。
與同行相較,觀想科技規模也偏小。比如:旋極資訊(300324.SZ)致力於提供面向國防軍工的嵌入式系統測試產品及技術服務、嵌入式資訊保安產品和嵌入式行業智慧移動終端產品及技術服務,2018年-2020年實現營收38.60億元、33.29億元、27.98億元,歸母淨利潤4412.06萬元、25864.18萬元、-12.45億元;左江科技(300799.SZ)從事網路資訊保安應用相關的硬體平臺、板卡的設計、開發、生產與銷售,2018年-2020年實現營收1.34億元、2.19億元、2.01億元,歸母淨利潤6448.29萬元、8870.83萬元、9364.16萬元;主營訊號處理平臺、聲納系統、水聲大資料與模擬系統、無人探測系統等聲納領域相關產品的中科海訊(300810.SZ),其2018-2020年分別實現營收2.98億元、2.41億元、1.25億元,歸母淨利潤8580.64萬元、8181.43萬元、2120.94萬元。
應收賬款增速遠高於營收增速
就在觀想科技規模有限的同時,其業績增速也並不亮眼,但應收賬款卻逐步走高。
招股書披露,2018-2020年,公司營業收入分別為8745.95萬元、1.40億元、1.57億元,對應各期應收賬款餘額分別為6775.50萬元、14139.76萬元和18737.21萬元,逐年遞增,應收賬款餘額佔營業收入的比重高達77.47%、100.67%和119.27%,也在大幅增長。
且隨著應收賬款不斷遞增,公司逾期應收賬款餘額也水漲船高,2018年末、2019年末、2020年末分別為1271.04萬元、3786.35萬元和5264.34萬元。
同時,公司應收賬款週轉率逐年走低,2018年-2020年分別為1.93次/年、1.34次/年、0.96次/年。
對此,公司解釋稱,受軍方客戶預算管理制度和集中採購制度影響,公司收入多集中確認於四季度,導致資產負債表日應收賬款餘額佔營業收入比重較大。
一家涉軍工上市公司高管也向財聯社記者印證,"在軍工行業,應收賬款佔營業收入比重較高甚至超過營業收入的情形都是有的,且比較常見,壞賬可能性較小,只是回款週期一般較長。”
但需要注意的是,觀想科技應收賬款增速遠遠高於同期營業收入的增速。2019年、2020年其營業收入分別同比增長60.59%、11.85%,同期應收賬款餘額增速則高達108.69%和32.51%。
員工人數真實性存疑
如果說業績變動和應收賬款高企問題還能用行業慣例來解釋,信披真實性問題就屬“硬傷”了。
根據上會稿,觀想科技2018年末、2019年末、2020年末的員工人數分別為145人、145人和161人。
(觀想科技上會稿截圖)
但在公司新三板掛牌期間披露的2018年報則顯示,2018年末公司員工人數為130人,兩份材料披露的員工人數相差15人。
(觀想科技2018年報截圖)
同時,2018年報披露,期初員工人數為93人,而在上會稿中則披露,2018年初公司員工人數為101人,也相差了8人。
簡單計算可知,2018年報顯示,當年公司新增員工數為37人。而在上會稿中則顯示,2018年新入職85人,當期離職41人,2018年新增員工數為44人。
財聯社記者還注意到,公司董事長學歷也很“蹊蹺”。在上會稿中,公司披露董事長魏強的學歷為本科學歷,1999年7月畢業於重慶大學計算機專業本科,但在2018年報中則披露其學歷為研究生。
值得一提的是,在申報稿中觀想科技披露了會計差錯更正,包括營收、淨利潤、資產、負債等多項資料與2018年報資料存在差異,比如,2018年報中公司營收為1.02億元,上會稿中則更正為8745.94萬元;2018年報中淨利潤為4102.53萬元,上會稿中則更正為3714.69萬元。對此,公司解釋為“系發行人財務人員對部分財務核算事項及分類的處理存在偏差所致,不屬於濫用會計政策或者會計估計等情形。”
為何2018年報和上會稿中披露的員工人數會出現“打架”的情形?在員工人數、重要財務資訊等均披露有誤的情況下,公司如何保證信披的真實性?公司董事長的學歷究竟是本科還是研究生?財聯社記者就相關問題向觀想科技發去採訪函,但截至記者發稿,仍未獲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