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健康|“生長激素”第一股,割韭如草不聞聲

未來網北京5月13日電(見習記者 李斌)作為中國生長激素市場市佔率第一的長春高新,素有“生長激素第一股”的稱號,默默無聞竟年入超百億。5月11日,長春高新在投資者互動平臺表示,根據現有資料,2022年第一季度生長激素產品中長效生長激素佔比提升到了25%以上。

事實上,生長激素具有明確的適用症,此前未來網做過專題報道《未來健康|起底生長激素百億市場,“增高針”究竟水有多深?》http://news.k618.cn/dj/202205/t20220513_18334465.htm:揭露我國“增高針”市場存在的藥不對症現象。

另一方面,從早期成就股民資產暴增一夜成名,到“增高針”被新華社點名,再因輔助生殖業務蹭上“三胎概念”,以及生產激素進醫保,長春高新的股價有高點超522.20元/股至截至發稿前的156.30元/股,公司市值的縮水讓資本市場投資者也受到了損失。

長春高新到底是傢什麼樣的公司,以至於在資本市場和使用者市場都能掀起如此波瀾?

“東北藥茅”養成,股價猶如過山車

成立於1993年的長春高新,可以說從誕生至今一直處於市場熱議的話題中,而其最被市場認可的標籤則是“生產激素第一股”。

公開資料顯示,生長激素是由人體腦垂體前葉分泌的一種肽類激素,能促進骨骼、內臟和全身生長,促進蛋白質合成,影響脂肪和礦物質代謝,在人體生長髮育中起著關鍵性作用。在兒科領域,採用重組人生長激素進行替代治療,可以明顯促進兒童的身高增長,並改善其全身各器官組織的生長髮育。而長春高新過去多年的主要業務就是為缺乏生長激素的矮小症患兒提供促進身高增長的重組人生長激素。

生長激素的發展歷史,最早可以追溯至1985年。彼時,美國FDA批准生物製藥公司基因泰克的重組生長激素上市,讓人類第一次意識到身高還能被“定製”。在此背景下,生長激素一度被認作是“神藥”在全球風靡,基因泰克更因其獨家的產品研發與生產權備受追捧。

直到1998年,長春高新子公司金賽藥業研發上市了第一隻重組人生長激素粉針劑,終結了國人靠國外針劑“圓長高夢”的局面,而作為國內首家研發上市生長激素的企業,長春高新無疑獲得了市場的高度認可。

不過,長春高新並未止步於此。憑藉早期採用經銷的銷售模式打破國外藥企瓜分國內市場的局面後,以長春高新為首的中國藥企佔據了國內生長激素市場95%的市場份額。根據IQVIA和國元證券資料,2020年,金賽藥業在國內生長激素藥物領域佔據78.39%的市場份額,而第二名的安科生物市場佔有率僅為13.95%。遙遙領先的市場份額讓長春高新坐實了“生長激素第一股”的稱號。

事實上,長春高新在資本市場的走紅與一場“造富神話”有關。據媒體報道,2008年,大連一位女士用5萬元購買了長春高新股票,但隨後忘記密碼,多年沒有交易。直至2021年4月,其前往證券公司準備銷戶,才發現昔日的5萬元已“搖身一變”為500萬元。該事件一度被視為價值投資的經典案例,被廣為流傳。但值得注意的是,彼時的長春高新正值鼎盛時期,股價一度觸及500元/股。

此後,長春高新則因營銷過度而成為“黑紅”典型。

“花費10萬元,長高5釐米”是不少醫藥代表在銷售“增高針”(即生長激素)時的話術。然而,在新華社此前的報道中,“杭州家長花費48萬元,孩子僅長高1釐米”事件持續發酵,新華社也在報道中特別提示稱,生長激素有被濫用的苗頭,可能帶給使用者內分泌紊亂、股骨頭滑脫、脊柱側彎等健康風險。作為“生長激素第一股”,長春高新自然成為人們熱議的焦點。

2022年開年,生長激素被納入國家集採範圍,又將長春高新送上了熱搜。根據國家藥監局資料,進入集採專案中,平均50%的藥品價格降幅意味著長春高新這種強勢的定價權將受到威脅。

相應地,長春高新的股價也呈走低之勢。即便其後續宣佈放棄競標,但股價也只是獲得了短暫回撥,遠不能補回在產品即將進入集採目錄影響下縮水的市值。截至5月13日收盤,長春高新股價報156.30元/股,距離其歷史最高點已跌去近七成。

“生長激素第一股”的變與不變

即便穩坐“生長激素第一股”寶座,長春高新仍面臨著諸多增長困境:一方面,行業高毛利吸引越來越多玩家入局,長春高新的市場份額將面臨威脅;另一方面,面對中國持續低迷的人口增長率,需求市場或面臨天花板。

根據長春高新財報,其2019年至2021年總營收分別為73.74億元、85.77億元及107.47億元,同期淨利潤分別為28.20億元、39.13億元及46.17億元,對應年份的毛利率分別為91.33%、90.85%及91.31%,直追貴州茅臺平均91%的毛利率,是當之無愧的“東北藥茅”。

同時,財報資料顯示,生長激素普通針劑的成本不足30元。對比之下,生長激素產品流轉到市場上的價格卻動輒千元,這一行業的暴利顯露無疑。也正因此,生長激素市場引來眾多玩家入局。其中,安科生物於3月28日釋出公告宣佈,其於2018年就開始籌備的“年產2000萬支重組人生長激素生產線擴建提升專案”取得新進展:公司主營產品人生長激素產能收到國家藥監局下發的《藥品補充申請批准通知書》,公司北區注射用人生長激素新增生產線正式批准生產。

更早的訊息是,包括老牌中藥企業濟川藥業2021年11月釋出公告,宣佈獲得天境生物在大陸地區的長效重組生長激素伊坦生長激素(簡稱“TJ101”)的開發、生產及商業化。華潤三九則早在2020年7月就宣佈將在大陸地區透過合約銷售模式推廣國際藥企諾和諾德的生長激素注射液。除此以外,未來網記者透過查閱上市公司財報發現,通化東寶、億帆醫藥、仁和醫藥等多家企業都有生長激素產品處於上市前準備階段。

眾玩家入局之下,長春高新開始“卷”起新風潮,深交所官網資訊顯示,長春高新早在2017年就釋出公告,稱其投資了1500萬美元參與新型生物口服制劑(口服生長激素)專案合作開發,以夯實其在生長激素領域的產品護城河。

未來健康|“生長激素”第一股,割韭如草不聞聲

(圖源:長春高新官網截圖)

另外,就在4月22日,長春高新發布公告,稱其控股子公司長春金賽藥業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金賽藥業”)收到國家藥監局核准簽發的相關《藥品補充申請批准通知書》,對應產品(金賽增、賽增)在原有劑型為注射劑的基礎上,增加卡式瓶包裝形式、增加新的製劑生產地址以及適應症。

此外,有業內人士指出,隨著人口增長率的低迷,生長激素的需求市場或遭遇天花板。

醫藥行業投資人林勤在接受未來網記者採訪時表示,“長春高新股價呈現頹勢的原因主要在於中國持續走低的新生人口增長率。其產品主要作用於骨骼未完全發育的未成年,而如今新生兒數量面臨斷崖式下滑,其天花板一降再降,即便是第一股也難以承受。”

根據國家統計局資料,2021年全年中國人口出生率為7.52%,甚至部分省份出現人口負增長現象。根據國民經濟執行情況資料,2021年中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億人,佔總人口比重為14.2%。參照聯合國65歲以上人口占比14%以上為“老齡社會”的標準,中國已經進入此階段。

對應地,長春高新將生長激素的目標客戶由兒童擴大至全年齡階段。根據長春高新2021年年報,其適用於增加成人生長激素缺乏症的聚乙二醇重組人生長激素注射液已進行到臨床試驗二期。

屢蹭“三胎”概念,短期激起小水花

未來網記者注意到,長春高新股價在2021年10月前後及2022年3月上旬迎來兩次短期回撥。而這兩次回撥的節點,分別對應其放棄生長激素水針集採競標和全國兩會代表委員就落實“三胎”政策發聲兩大事件。

基於我國生育率的持續低迷,2022年全國兩會期間,多位代表委員關於三孩生育的建議登上熱搜榜,如延長產假、對育齡女性單位進行補貼、增加育兒假、健全生育保險、強制男性陪產假、三孩免費托育等……

而在資本市場上,“三胎概念股”集體走高,甚至不少投資者在互動平臺上留言問及相關公司是否有三胎相關業務或計劃開展相關業務的打算。據Wind資料統計,30只“三胎概念”股中,有10家的股價在3月4日至8日期間實現上漲,這其中就包括長春高新。

根據長春高新2021年年報,旗下產品金賽恆,即注射用重組人促卵泡激素適用於不排卵[包括多囊卵巢綜合徵(PCOS)]且對枸緣酸克羅米酚食療無反應的婦女,另有多項輔助生殖業務產品處於臨床試驗不同階段。

此前,未來網在《未來健康| 有人在喊“三孩”生不起!這塊行業“蛋糕”卻在悄悄做大》https://mp.weixin.qq.com/s/0D1FNP5GFW7BpoAskinLCA一文中系統介紹過輔助生殖行業情況:從行業現狀來看,輔助生殖市場雖尚處於藍海一片,但入局者同樣甚多。也正因此,長春高新選擇了多條腿走路。

未成年人生長激素需求市場增長見頂、輔助生殖市場競爭激烈……在此背景下,長春高新還將業務發展瞄準至中成藥及房地產業務。根據長春高新2021年年報,房地產及中成藥業務分別實現營收6.42億元及6.43億元。

需要直面的問題是,在市場表現強勢的中成藥行業中,面對白雲山、雲南白藥、華潤三九等老牌藥企,長春高新並無突出優勢,且其中成藥佔比不足6%,短時間無法支撐起公司的持續增長。更為尷尬的是,在當下房地產行業監管日趨嚴格的背景下,佔總營收6.18%的房地產業務也很難成為長春高新業績增長的一大支柱。

面對種種困境,不斷找尋出路的長春高新未來究竟將何去何從?未來網記者將持續關注。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770 字。

轉載請註明: 未來健康|“生長激素”第一股,割韭如草不聞聲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