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財經》記者 黃慧玲 實習生 陳梵
編輯 | 陸玲
國慶長假後的第一個交易日,A股如約補漲。三大指數高開高走,創業板指數更是大漲3.81%。兩市3780只個股上漲,96只個股漲幅超10%,北向資金淨流入136億元。電力裝置及新能源、電子、基礎化工漲幅居前,光伏屋頂概念板塊掀起漲停潮。
與此同時,公募基金賺錢效應仍在持續。從今日的估算淨值來看,不少基金漲幅超5%,甚至有基金的估算淨值逼近漲停。從今年前三季度成績來看,股票型基金平均收益達到同期滬深300指數漲幅的三倍左右,共有5只基金收益超90%。
績優基金經理如何看待四季度的市場走向?《財經》記者梳理今年以來業績最好的十位主動權益基金經理名單,並對他們進行了採訪。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公募冠軍年度爭奪戰已進入最後一季賽程。這十位基金經理的風格、偏好、關注方向差異較大,但目前業績差距並不大。這意味著,對四季度市場的預判準確度、實際操作與預判的貼合度將極大影響他們的相對排名,冠軍寶座究竟花落誰家?四季度業績大戰已經拉開序幕。
成長“黑馬”的分歧
去年的冠軍出品方廣發基金今年又向市場“貢獻”了多匹黑馬。其中,孫迪、鄭澄然共同管理的廣發高階製造今年以來回報達96%,暫居首位。天天基金網資料顯示,今日估算漲幅超5%。
廣發高階製造偏向成長風格,從中觀行業維度出發選股,關注領域為新能源、軍工、電子等高景氣行業,近年來在中短期機會上的把握勝率較高。如2019年初,其抓住了光伏行業短週期向上的機會,進行偏配。2019年底時在電動車的底部區間買入,並在今年初高點賣出。
基金經理鄭澄然告訴《財經》記者,他個人比較看好四季度的市場。“從基本面看,隨著疫情的影響逐漸消退,經濟處於復甦狀況;政策面來看,今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十四五’規劃會陸續浮出水面,大家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和企業都有信心。從微觀企業調研來看,三季度、四季度很多企業都處於比較好的復甦趨勢,因此,預計四季度會有結構性行情。”
廣發基金另一位成長風格基金經理邱璟旻也位列前十。相比鄭澄然,邱璟旻對四季度的判斷更保守。“今年不確定因素較多,預測短期的市場走勢和方向難度極大。四季度在A股歷史上一直都是捉摸不定的一個特殊時期。”
邱璟旻分析,四季度的變數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第一,大多數上市公司在10月底披露完三季報之後,將進入較長時期的業績真空期;第二,部分市場參與資金需要在年底前兌現收益,有些投資者可能會有博弈行為;第三,今年有美國大選的不確定性因素,外部貿易摩擦將進入常態化;第四,疫情存在二次爆發的可能。從現有的資料來看,伴隨著北半球的冬季即將到來,海外的新發病率有了較快速的攀升。
雖然短期的市場趨勢很難進行精準預判,但邱璟旻也告訴《財經》記者,如果將眼光放長遠,從經濟執行和產業發展的基本面角度來看問題,就會簡單許多。他認為未來市場將主要呈現出結構性機會:第一是消費升級,第二是科技進步。這兩大板塊將會孕育出大量優秀的成長型企業。
華商基金梁皓的換手率很高。他喜歡先選賽道,再在其中找出好公司與好價格,主要關注醫藥科技消費板塊的投資機會。梁皓認為,很多優質的大盤股依然在估值的低位,因此市場出現長時間的大幅調整可能性不大。
“支撐整個上市公司盈利的宏觀經濟復甦仍然會持續到明年。從另一個維度來說,市場也結束了上半年的貨幣邊際寬鬆的流動性環境,整個高斜率向上的機率也在逐步減小。我們更傾向認為股市會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呈現震盪上行的慢牛格局。” 梁皓表示。
選股派的尋寶地圖
農銀匯理新能源主題今日估算漲幅超9%,令人驚豔。背後管理者即為前三季度的季軍趙詣,他說,“要在更長的賽道中,選取更確定的馬。”
趙詣認為,全球流動性不再邊際寬鬆,美國大選結果和外部環境存在較大不確定性,海外疫情出現反覆的情況下,市場很難走出趨勢性行情。投資策略方面,可能更多是處於承上啟下,為明年逐步佈局的階段。
趙詣更關注有“增量”的方向:一是技術進步帶來需求提升的方向,包括新能源和5G應用;其次是在“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定調下的國產替代、補短板的方向,尤其是以航空發動機、半導體為主的高階製造業。
諾德基金羅世鋒也是典型的“選股派”。他告訴《財經》記者,四季度的策略仍維持以食品飲料、醫療保健、家電等大消費行業為主導,以消費電子、光伏、新能源汽車等科技及高階製造行業為輔助。
“對很多行業而言,此次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行業的優勝劣汰,加速了小企業的出清,為龍頭企業的長期發展創造了機遇。部分行業的龍頭企業市場份額在上半年出現了較大程度的提升,這些領域也是我們會重點配置的一個方向。” 羅世鋒表示。
醫藥基金經理隔空激辯
今年前7個月,因為疫情原因醫藥板塊大幅領漲。雖然經歷了近期的調整,醫藥基金經理們依然沒有缺席。前三季度業績最好的十位基金經理中,就有三位為醫藥基金經理。包括融通基金的蔣秀蕾,招商基金的李佳存,以及信達澳銀基金的楊珂。
蔣秀蕾判斷,醫藥領域已經進入了存量經濟時代,尤其是帶量採購政策使得這個行業未來一定是跟大多數的必需消費品行業一樣往龍頭企業集中,小而美的歷史已經過去。醫藥行業真實存在的優勝劣汰情況其實遠遠沒有充分反映在股價裡,醫藥行業白馬股相對於其他消費品行業的折價還很大,行業價值也沒在股價中充分體現出來。
蔣秀蕾認為,在醫藥行業遭受調整時沒必要風聲鶴唳,堅持看好優質賽道,同時關注行業內部政策、人才、投融資環境以及配套產業鏈完善背景下不斷湧現出的結構性機會。
“近期,伴隨復工復學、社交活動增多,疊加北半球天氣轉冷,國外新增確診新冠患者仍處於高位,多國日增感染人數已恢復到疫情初期以來未見的水平,疫情‘二次暴發’的機率在加大。”李佳存近期接受《財經》記者採訪表示。
他認為,醫藥板塊經過7月份以來較大幅度回撥,下行空間有限,按照當前板塊利潤增速的增長情況,結合股價所處位置,預計醫藥生物板塊的估值在2021年底將處於歷史1/4分位的較低水平。疫情擴散背景下,醫藥板塊是業績增長確定性最強的板塊之一,具備比較優勢。
信達澳銀基金的楊珂則在半年報中提出了與前兩位基金經理迥異的觀點:“由於資金持續湧入醫藥板塊,部分醫藥公司股價的上漲,已遠超基本面的業績增長情況,基金管理人對於部分高估的個股保持審慎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