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 于斌
出品 | 潮起網「於見專欄」
近日,即時物流達達集團創始人、董事會主席CEO蒯佳祺離職,董事會主席一職由京東零售CEO辛利軍接任。
根據達達2022年Q2財報資料顯示,公司2022年第二季度歸屬於母公司普通股股東淨利潤虧損5.79億元,營業收入為22.81億人民幣元。其中達達快送營收達人民幣8億元,京東到家營收達人民幣15億元。上半年營業收入為43.06億人民幣元,淨利潤虧損11.83億元。
站在資本的角度,達達作為赴美即時物流第一股,這樣的成績,多少有些高開低走。截至目前,達達股價暴跌50%,公司市值16億美元,在過去52周裡,該公司股價下跌了超7成。
而且,從達達目前的各項指標身弱的情況來看,京東對其“接管”似乎也很難扭轉局面,雖然,外界都認為這是一次意料之中的人事變動,但未來,達達能否走出困境,在瞬息萬變、大咖雲集的即時物流領域站穩腳跟,可能也沒那麼容易。
難賺錢的賽道,達達難以破局
從2009年,餓了麼上線運營至今,即時物流已經走過13個年頭,在這漫長的13年裡,即時物流藉助外賣行業的崛起,以新零售為抓手,已經織出一張巨大的生活場景服務網。
然而,離開外賣的即時物流,雖有很多入局者,但大多都是在賠錢賺吆喝,就算是上市之後的達達,也似乎很難破局。
因為,目前中國的即時物流行業仍處在一個勞動力密集,高頻低價的狀態,盈利難早已成為這個行業的魔咒。而且,短時間內,這種盈利模型都很難有突破,只可能隨著使用者的頻次提升配合大資料的資源最佳化,才可能改變現狀。
其實,在達達尋求上市的背後,應該是看清楚了即時物流的軟肋,希望藉助資本的力量,在即時物流“燒錢”的時代可以笑到最後。然而,事實卻不太樂觀。有資料顯示,2017年至2020年一季度,達達累計淨虧損已經超過50億元,這些虧損去向何方?
一方面,養活騎手需要一大筆錢,達達的財報中有顯示,支付騎手的薪酬和激勵措施的支出是運營支援成本中最大的組成部分,在即時配送這個還沒找到出路的行業,堅持得越久,意味著付出得越多,虧損越大。
這從順豐同城身上就能看到答案,有資料顯示,2020年的順豐同城派送7.61億單,虧損7.69億,折算下來,每送一單虧一元。就連有外賣業務在手的美團,2020年美團外賣業務訂單數量達到101億單,但經營利潤率也僅為4.3%。
所以,即時配送這個不賺錢的賽道,拼的是實力,也拼的是時間。順豐在前,美團在後,達達在這個難賺錢的賽道,似乎很難脫穎而出。
另一方面,在達達快送上下單的使用者,同樣會享受達達贈送的優惠券和折扣服務,這部分折掉的收入會直接導致營收的減少。這一點從達達每年逐步攀升的客戶獎勵金額可以看出。
這意味著,在騎手成本增加的情況下,達達快送的使用者增加,成本也將隨之增加;京東到家客戶增加,補貼費用也隨之增加。
如此三面擠壓,達達的盈利之路或許更加艱難。所以,雖然即時配送行業觸及的生活場景足夠多,但實際賺錢能力卻非常有限,比起完善自身業務的配送巨頭,達達的業務或許太過單一,恐怕很難在即時配送賽道堅守到最後。
最後一公里,達達何以突圍
回看當初,達達選擇京東投來的橄欖枝,應該不僅僅是為了活下去那麼簡單。從戰略合作層面看,達達集團的兩個核心業務,達達快送和京東到家是兩大互補業務。
京東到家可以輸出更多的配送需求,而達達快送可以加速商家商品的流通,提升消費者的購物體驗。達達也暫時拿下了這兩個細分賽道龍頭地位。
然而,根據艾瑞諮詢公佈的相關資料顯示,國內即時配送市場,預計2024年訂單量將達到643億單,5年複合增長率達32.3%,如此增長速度,足以讓即時配送成為電商版圖的寶藏選手。就算即時配送市場目前暫時盈利困難,但其場景多樣化,就其市場前景和戰略意義而言,巨頭們也不會放棄角逐。
而且,隨著使用者消費習慣的升級,即時配送場景不再只是外賣的天下,即時零售已成為即時配送的決勝戰場。預計到2025年,中國即時零售市場規模有望達11940億元。如此看來,達達雖佔據即時配送和即時零售兩大優勢,但面對這個萬億級市場,達達目前的體能,不知能否迎戰巨頭們的摩拳擦掌。
所有人都知道,美團的野心從來不侷限於外賣業務,對非外賣業務的即時零售也是勢在必得。2019年,美團正式推出新品牌“美團配送”,同時宣佈開放配送平臺,對接便利店、傳統商超,儘可能與不同場景進行連線,對於拿下“即時配送+即時零售”,信心十足。
另外,阿里也開始發力,全資收購即時物流創始者“點我達”,旗下的即時物流品牌“蜂鳥”也已獨立。而且,盒馬鮮生已成為搶佔即時配送生鮮賽道的主力軍。
不僅如此,除了美團、阿里,餓了麼已開始和抖音合作,順豐同城等物流系巨頭也開始佈局即時配送領域。如此看來,達達集團曾經引以為傲的“物流+商流”密碼正在被逐步破解,看似距離成功拿下最後一公里,僅有一步之遙,實則充滿變數。
高層換帥,達達還是那個達達嗎?
關於本次達達集團“換帥”,外界的聲音是意料之中,從商業角度出發,或許是因為達達集團目前的營收佔比,京東到家明顯佔上風,而且在後續即時零售的戰場,主力軍可能還是京東。
如此看來,這或許只是一次普通的人事變動,但由京東接盤的達達,還會是原來的達達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就當初達達與京東連手來說,無非是想要強化同城即時配送服務的能力,雙方各取所需。但從這兩年的發展來看,達達集團在競爭對手的發力下,逐漸處於下風,特別是2021年雙十一上線京東小時購可以看出,京東對於達達集團的發展是不滿意的,京東有意向以集團之力助力達達爭奪最後一公里。
雖然,這幾年,達達集團背靠京東,借力京東零售,發展還算不錯,貌似此時更換高層比較合適,實際上,達達自身的問題依然難以解決。
畢竟同城零售面臨的困境是行業共性問題,需要技術創新來突破,美團試圖透過“閃電倉”的模式和來解決困境,但達達的京東到家似乎一直未有好的方案來突圍,這樣也導致,京東到家已從第一的位置下滑至第二,面對第三名的趕超也略顯疲態。
達達集團創始人蒯佳祺在卸任之前,旗下兩大主營業務達達快送和京東到家已更換新負責人,其中,負責京東到家的李昌明,曾負責過京東旗下“物競天擇”、京喜拼拼等相關專案;負責達達快送的傅兵曾是京東物流首席戰略官。
這系列人事變動,都進一步驗證,達達集團將進一步整合到京東,這可能是戰略資源共享,但是,達達集團或將配合京東整體戰略而發展,或將成為京東的達達。
其實,達達集團未來的發展,由大股東京東來主導,未必是件壞事,但從達達當初選擇京東的初衷來看,創始人的出局,多少有些讓人唏噓。
畢竟,蒯佳祺曾在接受《中國企業家》採訪時表示,當初拒絕美團和阿里,選擇京東,還是希望達達可以獨立發展。事實也證明,當初京東到家併購案也確實沒出現創始人出局、人事震盪的情況,蒯佳祺一直是達達集團的核心。
然而,達達集團近些年一直增收不增利或許讓京東早已不滿,再或許,京東也不想在同城零售業務亮劍關鍵時刻假手於人。
所以,蒯佳祺正式離開達達集團或許是必然的結局,這也意味著,未來的達達或許會以京東戰略佈局為主,不再是創業初期那個,可以突破B端,打造供需匹配的物流平臺,提供“最後三公里”眾包物流服務,讓人耳目一新,充滿創新活力的達達了。
結語
達達在即時物流領域這些年的發展是有目共睹的,但面對行業共性問題,達達也沒能先人一步,先發優勢正在在逐步削弱。
而且,達達僅擅長的末端配送服務,其實並不具備排他性,只要有資源、願意投入,新入局者似乎都能做的不錯,這從美團、阿里、餓了麼、順豐等大咖的強勢入駐可以得到印證。
所以,如今的達達,即將迎來新班子引領的新時代,未來應該更具實力與巨頭們在及時配送和即時零售領域角逐。只是,曾經號稱擁有科技創新和網際網路基因的達達或將不復存在,達達這樣的未來或許是最明智的,卻不一定是最精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