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復星醫藥,太難了?

看懂復星醫藥,太難了?

  作者:大師兄 編輯:小市妹

  復星醫藥跟德國BioNTech達成新冠疫苗研發合作後,股價半年內漲了3倍,市值最高超過2000億。

  但此後至今,股價近乎腰斬。

  經歷了暴漲暴跌的復星醫藥,2020年業績到底有什麼重大變化?

  【“白撿”5億】

  年報顯示,復星醫藥2020年營業收入303.07億元,同比增長6.02%;歸母淨利潤36.63億元,同比增長10.27%;經營性淨現金流25.80億元,扣除2020年末向BioNTech支付1.25億歐元新冠疫苗首付款的影響後,同口徑增長11.19%。

  受疫情等因素影響,公司營收佔比最高的製藥業務增長緩慢,成為拖累業績的重要原因。這是近5年來複星醫藥的營收增速首次跌破雙位數,似乎不容樂觀。

看懂復星醫藥,太難了?

  事實上,製藥行業在去年的特殊環境下效益普遍較差,據全球著名醫藥諮詢公司IQVIA釋出的醫院終端市場資料,行業平均增長率是-11.2%。相比而言,復星能夠保持正增長,已經算難能可貴。

  我們也可以看到,隨著疫情逐步緩和,復星整體業績在逐步好轉。第四季度公司營收82.04億元,同比增長了11.50%,扣非歸母淨利潤6.58億元,同比增長28.43%。

  此外,復星2020年最引人關注的專案mRNA新冠疫苗,並沒有在當年實現實際銷售進賬,對復星去年的營收增速造成一定影響,同時也為今年的業績增長留下伏筆。

  按照合作協議,供應於中國大陸、香港和澳門的新冠疫苗成品,復星醫藥和BioNTech將按65%、35%的比例分享銷售毛利。2021年,復星計劃引進量達到一億劑,疫苗上的收益可能會在今年給公司營收帶來較大幅度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3月13日,復星醫藥控股子公司復星實業以31.63美元/股的價格,認購BioNTech新增發行的158萬餘股普通股,認購金額達到5000萬美金。

  疫苗雖然還沒開賣,但因股票上漲這筆投資在2020年為復星醫藥貢獻了5.45億元的淨利潤,占上市公司利潤總額的11.64%,堪稱復星醫藥的又一投資傑作。

  【碾壓同行的亮點】

  多年來,復星醫藥和恆瑞醫藥被當成中國醫藥市場兩種發展模式的典型代表,復星側重仿製藥,透過投資驅動和併購擴張;而恆瑞側重創新藥,透過研發驅動和內生性增長。

  但是,復星醫藥近年大力向創新藥業務轉型,並更加重視內部孵化的方式,誕生了復宏漢霖、重慶復創、復星弘創和復星凱特等多家創新藥研發的子公司,研發開支也隨之快速增長。

  2013-2019年,公司研發投入由5.05億增至34.63億,佔總營收比例由5.1%逐年上升至12.12%。2020年,公司研發投入40.03億,同比增長15.6%,佔營收比例上升至13.2%。

  如此高的研發投入和強度,在A股市場醫藥行業中除了恆瑞醫藥可以媲美,遙遙領先於其他公司。

  2019年醫藥公司研發投入最高的是邁瑞醫療,只有16.49億,還不到復星和恆瑞的一半;而同為生物製品行業白馬股的長春高新和沃森生物,2020年研發投入只有6.82億和3.16億,研發投入佔營收的比例,只有7.95%和10.75%,都被複星遠遠甩在身後。

  目前,公司研發人員2258人,相當於人均研發投入177萬,遠遠超越了恆瑞醫藥2019年水平。

  從研發方向上看,復星的高額研發投入更多地傾斜在製藥業務,該業務研發投入為36.70億元,同比增長17.21%,佔製藥業務收入的16.77%,幾乎達到國際一線藥企水平,可見其向創新藥轉型的決心十分堅定。

  透過持續的高額研發投入,復星醫藥的創新藥業務逐步開花結果,並開始貢獻業績。

  目前,復星醫藥獲批的創新藥主要來自子公司復宏漢霖,分別是2019年2月利妥昔單抗注射液(漢利康),主要用於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療;2020年8月獲批的注射用曲妥珠單抗(漢曲優),主要用於乳腺癌及未經治療的轉移性胃腺癌的治療;2020年12月獲批的阿達木單抗注射液,用於治療類風溼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銀屑病。

  其中,漢利康(利妥昔單抗注射液)2020年收入7.5億元;去年8月新上市的漢曲優(注射用曲妥珠單抗)加速市場準入,不到5個月實現收入約1.4億元。

  此外,復星醫藥第一款引進藥品蘇可欣(馬來酸阿伐曲泊帕片)也於去年8月上市,截至去年底實現收入1.4億元。

  復星創新藥的放量增長,改善了公司製藥業務的產品結構,提高了相應利潤。2020年,製藥業務實現利潤23.55億元,同比增長13.60%,遠高於製藥業務的營收增速。

  截至2020年底,復星醫藥在研創新藥、仿製藥、生物類似藥及仿製藥一致性評價等專案247項,其中創新藥56項,研發管線已經非常豐富。

看懂復星醫藥,太難了?

  【“估值懸案”】

  復星醫藥的估值問題,堪稱資本市場的一大懸案,被投資者激烈地爭論。

  A股生物醫藥類公司中,剔除部分PE為負值的公司之外,行業平均PE(TTM)超過60倍,而目前復星的PE(TTM)只有28.9倍,遠低於行業均值;與之相比,恆瑞醫藥即使在今年年初跟隨白馬股經歷了較大下跌,對應的PE(TTM)仍高達81.1倍,遠高於復星醫藥乃至行業均值。

  但是,復星的營收和利潤規模,在行業裡顯然居於較高位置。A股370家醫藥生物類公司中,復星醫藥的營收排在12位,淨利潤排在第10位。而在45家生物製品公司中,復星醫藥營收排在第1位,淨利潤排在第2位。

  復星的估值如此之低,與其營收和盈利結構以及複雜的業務佈局不無關係。

  長時間以來,佔復星營收70%以上的製藥業務幾乎都來自仿製藥,而這部分業務主要由收購而來;此外,復星醫藥在醫藥流通、醫療器械、醫療服務等領域所做的全產業鏈投資佈局,使其業務結構極其繁雜,似乎更像一家包羅永珍的投資公司,而非根植於實業的醫藥企業。

  截至2020年底,復星醫藥長期股權投資223.09億,佔總資產比例超過26%,由此產生了86.77億的鉅額商譽,佔淨資產比例高達18.8%。被投資者當成了仿製藥公司和醫藥投資公司,復星的估值自然會向類似公司靠攏,難以得到如恆瑞那般創新藥企的高估值。

  資本市場的估值觀念往往非常詭異,有時看重未來,有時又特別在意過往和當下。

  於復星醫藥而言,投資者或許只看到了公司當下的業務結構和收入來源,忽視了其在創新藥領域內生性佈局和業務結構變化,忽視了其豐富的研發管線和鉅額研發投入在未來的巨大想象空間。

  投資者對復星根深蒂固的觀念,影響了公司的估值提升。

  或許只有等到復星醫藥的創新藥真正開始放量,其估值才會得到徹底地重塑,就像恆瑞醫藥和長春高新,最近10年來,隨著業務結構不斷最佳化,市盈率都提升了1倍以上,完美的戴維斯雙擊。

  對待復星醫藥,需要的是耐心和長遠的眼光,當然也需要一點點運氣。

  看懂醫藥公司,難!看懂復星醫藥,更難!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765 字。

轉載請註明: 看懂復星醫藥,太難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