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移動支付這一時代下,很多人覺得銀行業務早就已經“不吃香”了。畢竟在移動支付這一市場,支付寶和微信支付佔據了大半份額,不要說現金了,就連使用銀行卡的人群都在不斷減少。然而對於一直有著儲蓄意識的國人來說,雖說去銀行的次數已經不如之前那麼頻繁了,不過銀行存款依舊是大部分老百姓的首選。
相比其他存款渠道,銀行是備受老百姓信賴的。只不過在高息存款陸續被叫停的背景下,光是存款已經很難實現“高回報”了。相對而言理財產品的回報率會更高,不少使用者覺得同樣都是銀行發行的,應該沒有什麼區別。
在此提醒廣大使用者,如果有著理財的需求的話一定要注意,理財產品的回報率或許是高於銀行存款利息的,不過也會存在一些“貓膩”,使用者買之前一定要仔細辨別。
“剛性兌付”被打破
事實上銀行理財產品很早之前就出現了,為了吸引儲戶購買,基本上各大銀行都會給出“保本保息”的承諾。當然這麼多年時間裡,銀行理財產品確實也都兌付了。只有極個別銀行因為資金問題無法兌付,導致客戶本金“虧損”。
說白了正是因為銀行一直如期兌付,才讓更多的使用者願意信賴並且購買銀行理財。而銀行之所以能夠如期兌付本息,是因為銀行透過理財產品這一方式對外融資,從中賺取了息差。企業獲得了貸款,儲戶拿到了收益,銀行也賺走了一部分資金。
然而這一發展模式還是有著不少風險的,一旦出現使用者集中兌付或者是企業違約的話,銀行資金很容易出現問題。
淨值型理財產品
針對這一情況,相關部門才出手釋出了銀行理財產品“新規”,也就是說從2021年開始理財產品的收益率需要重新制定了。從規定來看今後理財產品需要往淨值型這一方向過渡,事實上這一理財種類也早就出現了。只不過願意購買的使用者不多,所以銀行對這類產品也不太“上心”。
然而隨著新規的出臺,今後淨值型理財將會佔據銀行理財的大半份額,可以預見的是未來銀行理財產品都會朝著這一新趨勢發展。
當然這也是銀行理財的一大變化,對於使用者來說如果今後想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就需要接受“不保本”這一規定。與以往預期收益率不同的是,淨值型理財產品每天的收益都會出現浮動,且銀行也不敢承諾可以保本。簡單點來說投資不慎的話,儲戶恐怕連本金都難保。
其實這也是“貓膩”所在,一些使用者由於不懂規則,往往會被淨值型理財的收益率給“欺騙”。部分銀行淨值型理財產品可能給出高達8%的收益率,不少使用者一看認為到手利息會很高。但其實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一收益率是有著浮動區間的,使用者最終到手的收益率是遠遠不及8%的。購買這類理財產品時,一定要仔細辨別,不要被表面的高收益率給“矇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