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物經濟”究竟在炒什麼?

近日,李寧的一款限量版球鞋被網上賣家標價為49999元,與1499元的參考發售價相比,漲幅達33倍。“球鞋一面牆,堪比一套房”“炒盲盒賺首付”“買到轉手就賺了600%”種種造富“神話”,讓“炒物經濟”越來越瘋狂。

潮流文化的興起讓鞋、盲盒、扭蛋、積木熊等尋常工業品成了投機者熱捧的物件。不少年輕消費者信奉“萬物皆可炒”,在幾十倍甚至幾百倍漲幅的誘惑下貿然進場,期待一夜暴富。與之相應的是,這類商品的二手交易越來越多,交易平臺更加細分化,有的甚至提供真假鑑別和交易指數等。

像盲盒、球鞋這些算不上大眾、主流的愛好型市場產品,為何會出現大規模的市場炒作,又獲得如此誇張的溢價呢?這些被“爆炒”的商品具有共同的特性:雖不是資產,卻有可以量化的價格,加上其單個產品在價格上具有易得性,深受年輕消費者的歡迎。

與相對完整的產業鏈吸引投機者不同,這些領域往往體量較小、可操控性強,加上流通平臺的推波助瀾,投機者極易透過抬高市場價格獲取超額利潤。

實際上,傳統投資品都有稀缺、長期、剛需等特點。而潮品在廣泛被炒作之前,多源於小眾愛好和個人情懷,因而市場份額不大。從商品價值上說,即便是限量款大牌球鞋,其主要功能也是用來穿而非用於收藏,這種“易耗”的特徵很難幫助其成為一種理想而典型的投資品。但詭異的是,即便如此,炒鞋市場仍然蓬勃發展了起來,甚至出現了價格“K線圖”。

透過研究炒物市場的發展規律可以發現,潮鞋、盲盒等商品之所以能一夜之間成為網路熱議話題,背後多由機構推動。他們先釋放營銷話題,推動普通商品成為“潮品”;再借助“講故事”,逐漸形成消費潮流;最後透過抬高產品市場價值,從中獲益。可以說,從一開始,炒物經濟就是一場“請君入甕”的資本遊戲,是一些炒家、平臺、資本針對年輕消費者設下的投資圈套。

和由真金白銀、股票期權構成的傳統市場不同,這些消費品缺乏實打實的保障,很大程度上,其價值由消費者的心理預期決定。這意味著如果此類市場被投機、炒作的心態綁架,就會形成泡沫。一旦因為某些預期外的原因破裂,其後果很可能是災難性的。

有業內人士認為,“炒物經濟”不僅抬高了商品價格,還將風險和套路帶給了普通消費者。有關平臺和監管部門應當認識到盲目炒物帶來的風險並加以引導,避免“市場崩盤”對年輕人造成不良影響。與此同時,企業不應推波助瀾開展“飢餓營銷”,要擔起促進市場健康發展的社會責任。北京志霖律師事務所副主任趙佔領表示,潮流文化類產品更多是透過理念和價值觀去引發消費者需求,過多的炒作只會提前透支行業生命力。

市場調節具有盲目性、自發性和滯後性,當“看不見的手”失靈時,“看得見的手”應該發揮作用。當炒物的狂熱背離了價值規律時,監管層需要及時跟進,幫助市場迴歸理性。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劉俊海認為,對於新事物初期發展階段應給予一定的鼓勵和包容,但是經營誠信不可缺。倘若都做著“一夜暴富”的美夢,透過營銷炒作和投機取巧來牟利,不利於消費的健康發展,有關監管部門應及時出手“降溫”。

相關專家提醒,年輕消費者應當認識到“炒物經濟”背後是幻想“一夜暴富”的賭徒心態。工業化商品保值空間本就極其有限,很難成為優質的投資渠道。一旦這些商品被大批次流水線生產,普通參與者就很可能被投機資本“收割”。在投資時,要多一些理性,量力而行,摒棄非理性的消費觀念,避免虛榮和盲目跟風。唯如此,才能構建起健康、理性的消費市場和交易環境,避免成為炒物泡沫的犧牲者。

本報記者 趙劍影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409 字。

轉載請註明: “炒物經濟”究竟在炒什麼?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