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10月12日,中國期貨業第一顆種子在中原大地播種,經國務院批准的首家期貨市場試點單位——鄭州糧食批發市場(鄭州商品交易所前身)開業。彼時,外媒報道,這是中國繼續堅持改革開放的標誌性事件。
30年彈指一揮間,我國商品期貨成交量連續10年居世界第一,並已成為全球第二大期貨期權交易市場。而“報春鳥”—— 鄭州商品交易所(簡稱鄭商所),從最初5個交易品種發展到28個品種工具,從單一農產品期貨交易所走向了綜合開放的期貨及衍生品定價中心。
2020年10月12日,是中國期貨市場建立30週年,也是鄭州商品交易所成立30週年的好日子。在鄭州市商務外環路30號期貨大廈,本報記者專訪了鄭商所黨委書記、理事長熊軍。
期貨市場為實體經濟服務
“讓實體看見方向,助經濟穩健執行”,這條在鄭商所隨處可見的標語,是鄭商所的使命,也形象闡述了期貨的功能。
期貨價格就像一面旗幟,樹立在市場上,公開、透明、即時更新,體現了價格發現功能。作為有效的風險管理工具,期貨不僅指導企業靈活調整未來生產計劃,還為宏觀調控提供重要參考。每個工作日早晨9點,鄭商所產生的“鄭州價格”,飛向海內外,被無數產業企業用以套期保值,規避風險。
“中國期貨市場走過30年,對期貨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熊軍說。作為中國期貨市場的建設者和見證者,回憶期貨發展道路,熊軍既感念篳路藍縷、創業維艱,也反思總結教訓。
“我國期貨市場的成立源於當時價格體制改革的需要。”熊軍介紹,當時國際大宗商品定價機制已轉向期貨市場,國內也探索透過建立期貨市場助推價格體制改革。
回首當年,期貨市場的開拓者們以“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的拼搏精神,以 “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大無畏精神去“摸石頭過河”。但不可否認,當時期貨市場尚不具備全面發展的條件,最核心的問題是現貨市場不成熟,當時的大宗商品價格主要是以政府定價為主,市場管理風險的需求有限。再加之對期貨市場認識不夠,經驗不足,以及法規監管等方面的不配套,期貨市場的發展並不順利,出現了許多問題,開始了長時間的清理整頓,直到進入21世紀才進入規範化發展階段,業內稱為“失去的十年”。
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清理整頓時間這麼長。這十年,熊軍在證監會期貨部任職,是監管者也是親歷者,他的視角更加多維。他的體會是,清理整頓,搞有限試點,實際是在保留“火種”、等待行業及周邊需求和環境慢慢成熟。同時,培養了一批富有經驗的行業人才,培育了穩健的行業文化與合規意識,積累了風險管理經驗,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監管經驗和制度,為以後的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市場發展,要看背後的邏輯。如果市場適應時代的發展和要求,和國家產業結構相匹配,那就水到渠成。”熊軍認為順勢而為最重要。
這也是理解近年來期貨市場按下“快進鍵”大發展的關鍵。目前,我國期貨市場已上市86個期貨、期權品種,覆蓋農業、金屬、能源、化工、建材、冶金、金融等重點行業。尤其“十三五”期間,我國期貨市場加速發展。“期貨品種上市速度的加快,意味著期貨市場服務國民經濟深度和廣度的擴充套件。每一個品種的背後都是一個產業鏈,上市一個新品種,就多了一個期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新領域。”熊軍說。
當下,幾乎所有大宗商品,中國要麼是最大生產國,要麼是最大消費國,或者是最大進口國。強大的實體經濟是中國期貨市場崛起的內在力量。期貨市場必須與現貨基礎相匹配,快速發展,以增強定價影響力。“發達的現貨市場基礎給了期貨市場難得的發展機遇期,要將其充分轉化為期貨衍生品交易優勢,為提升國際定價權打牢基礎,讓中國期市成為全球重要的定價中心。”熊軍說。
走出有中國特色的成功之路
2004年6月,棉花期貨合約在鄭商所掛牌上市,這是我國期貨市場經過清理整頓後上市的首個新品種,標誌著我國期貨市場邁向新階段。如今,在棉花市場,已形成企業在現貨市場利用訂單農業等方式鎖定原料供應,在期貨市場利用套期保值鎖定價格風險的“期貨+訂單”經營模式,有力促進了棉業的穩健經營。
目前,鄭商所已上市了14個涉農期貨品種(尿素為農資品種)和3個涉農期權品種,形成了糧、棉、油、糖、果和農資產品六大品種序列。
其中,蘋果期貨填補全球鮮果類期貨的空白,作為主產區與重點貧困區域高度重合的特色品種,為助力國家推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新工具;紅棗期貨是我國首個乾果類期貨品種,透過形成價格基準和統一分級標準,在促進新疆紅棗特色優勢產業轉型升級方面起到積極作用;尿素期貨是我國首個農資類期貨品種,作為“糧食的糧食”,對於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說起蘋果期貨,在研發之初,有人疑惑這樣一個品種能不能做期貨?因為跟傳統的期貨理論有差異。鄭商所經過細緻調研和創新產品設計,於2017年底順利推出了這個全球首個鮮果期貨。2018—2019年產季,蘋果現貨減產,蘋果期貨幫助果農收購季賣好價減產不減收。以陝西省延長縣為例,蘋果產業雖總體減產8%,但整體銷售收入達15億元,果農人均果業收入首次突破兩萬元,同比增加30%。
如今,蘋果期貨在促進龍頭企業做大做強,推進蘋果標準化分級理念等方面也效果初顯。“現在看,像蘋果、紅棗等生鮮品種,在基本條件滿足的情況下,經過創新產品設計,是可以推出期貨交易的,也確實發揮了服務產業的功能。這也是中國期貨市場對傳統期貨理論的一個貢獻。”熊軍表示。
成功推出蘋果、紅棗期貨交易後,隨著市場功能逐漸顯現,一些地方政府紛紛登門鄭商所,探討能否上市諸如土豆、辣椒、花生等期貨品種,助力地方核心產業穩健發展。透過金融工具的創新,為實體經濟提供更好的服務,鄭商所在農產品特色上正在探索一條自己的路。
“我國期貨市場的成長路徑是契合中國經濟特點而走出的一條特色發展之路,上市品種、市場監管、開放步伐、體量規模等各方面都深深地印有中國經濟轉型發展的時代烙印。因此,在尊重期貨市場基本規律的情況下,要有一定的創新,要走一條有中國特色的成功之路。”熊軍說。
向世界的商品定價中心進發
2020年10月12日,短纖期貨在鄭商所上市。熊軍表示,短纖期貨將與鄭商所已上市的棉花、PTA期貨期權和棉紗期貨一道,更好發揮板塊“集聚效應”,形成更加完備的紡織產業風險管理工具體系,助力相關產業提升國際競爭力,增強定價話語權。此前,PTA期貨實現國際化,引入境外交易者。截至2020年上半年,境外客戶共開立賬戶200餘個,交易量佔比達10%。“打造全球聚酯產業鏈定價中心”的夢想逐漸成為現實。
如今,鄭商所上市品種工具範圍覆蓋糧、棉、油、糖、果和能源、化工、紡織、冶金、建材等多個國民經濟重要領域,期貨和期權數量均位居國內期貨交易所首位。近年,PTA、甲醇期貨交易量穩居全球化工類期貨第1、2位,菜籽粕、白糖、蘋果期貨交易量穩居全球農產品類期貨前5位。2019年,在國際期貨業協會發布的全球主要期貨及衍生品交易所交易量排名中,鄭商所位居第12位,商品期貨交易量排名第4。
今年疫情期間,期貨市場有效助力實體企業鎖定成本收益,熨平價格波動影響,穩定生產經營。鄭商所充分發揮期貨交割的“紐帶”作用,成為引導廣大實體企業復工復產的“風向標”及產品購銷的補充渠道。針對融資難、融資貴等難題,鄭商所的期貨倉單衝折抵、質押融資、買斷式回購等業務有效助力企業盤活現貨資金,緩解融資困境。同時大力降低市場交易成本,為實體經濟利用期貨管理風險減負。
熊軍表示,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構建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為期貨市場在新時期服務實體經濟、服務國家戰略指明瞭方向。鄭商所將以“領先行業的風險管理平臺,享譽世界的商品定價中心”為願景,積極推動新品種研發上市,進一步拓寬服務領域,努力實現成熟品種期權全覆蓋,積極支援跨境商品期貨ETF上市,加強與境外交易所的合作,在國際定價上彰顯更大的影響力,為中國早日成為現代化強國貢獻更大的力量。(經濟日報記者 祝惠春)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