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次於榮氏家族的近代富商,曾“劃亮了大半個中國”
劉鴻生這是一個失蹤太久的名字。但是他對近代中國的貢獻,遠非2006年美國《福布斯》富豪榜前五名可以概括——他是民國的煤炭大王、火柴大王、企業大王,他生產出了中國人自己的第一根安全火柴,並點亮了大半個中國。新中國建立後,劉鴻生又將價值兩千多萬元的劉氏企業申請公私合營,自覺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胡厥文先生曾賦一詩,概括了他坎坷而輝煌的一生:“明察秋毫,恢恢大度。創業惟新,不封故步。細大不捐,勤攻所務。愛國心長,義無反顧。”
火柴起家
劉鴻生13歲進入聖約翰中學,17歲進入聖約翰大學,他有一個英文名字O.S.Lien,大二時因為拒絕接受校方做牧師的安排,被迫離開大學。被母校除名後的他,未及畢業就踏上社會,從開漆煤礦駐上海的推銷員起步,最後在企業界大放光彩。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1928年,母校成立校董會,他欣然出任第一屆主席。次年,母校50週年校慶,他發起隆重慶祝,並捐款四萬五千兩銀子建造“交誼室”,作為師生聯誼之用。現在這幢樓在華東政法大學長寧校區內,仍叫“交誼樓”。門口的牌子說明,這是人民解放軍進上海的第一宿營地。
很難想象,一根小小的火柴能折磨中國人大半個世紀。用火石、火鐮費力地取火多年後,19世紀,中國人開始使用從歐洲傳來的火柴,並把這神奇的事物稱作“洋火”。不過,中國人辦了不下1000家火柴廠,卻因為容易自燃,又有毒性,缺乏安全火柴,很難與瑞典“鳳凰”、日本“猴子”這些洋品牌競爭。
1920年,31歲的劉鴻生,已在煤炭營銷上掘的第一桶金,決定投資辦企業。最終,他選擇了火柴業,因為火柴廠是勞動密集的手工業,可安置大批難民,而且,火柴為家家需要的日用品,價低量大,上漲些微,效益定為可觀。辦麵粉廠或紗廠, 資本大、風險大,獲利的把握不大。
劉鴻生辦火柴廠還有一個內心的情結,他妻子葉素貞是燮昌火柴廠老闆葉世恭的女兒。他們相戀時,劉鴻生尚未發跡,只是一個煤炭跑街,岳父不同意,由於葉小姐堅持,婚事才沒有告吹。他曾對妻子說:“你等著瞧,總有一天,我要辦起一家火柴廠,把燮昌火柴廠打倒。”
次年,“鴻生火柴公司”誕生。火柴第一個商標定名為“定軍山”,起初,他的火柴與別家的火柴沒什麼區別,一盒火柴不等用完就受潮了,火柴頭不等劃就掉了,被使用者稱為“爛糊火柴”。幾乎與鴻生設廠同時,老牌號上海葉氏家族創辦的燮昌火柴,外國如瑞典、日本火柴以品牌、質量錯價壓制,致使鴻生火柴至1924年以前虧損5萬多元,幾頻於危。
他還突發奇想,把上海灘當紅影星呂澹如的畫像搬上火柴盒,推出“美麗牌”配煙火柴,大受歡迎,帶這個頭像的火柴盒,已經成了非常珍貴的藏品。壟斷中國市場多年的瑞典人很不服氣,擬用1500萬元貸款,換取中國火柴專利權50年。為了反抗,劉鴻生髮起《告火柴同業書》,號召同行合併,一致對外。52家火柴廠成立全國同業聯合會,劉鴻生被推舉為主席。1930年,“鴻生”與幾家火柴廠合併成立“大中華火柴公司”,挽救了當時搖搖欲墜的火柴業。幾年後,在芝加哥舉辦的世博會上,大中華火柴公司的火花赫然在列。
小火柴引發10年之久的商戰終於結束。大中華火柴暢銷中國大半壁江山,打破了“洋火” 一統天下的局面。
四處開花的商業帝國
火柴劃亮了劉鴻生的“托拉斯夢想”。他說:“我的全部理想,就是希望把企業從一個變成兩個、三個。”在兒子劉念智看來,辦實業已經成為他的一個“癖好”。從1920年開始,劉鴻生先後創辦了蘇州鴻生火柴公司(後與其他同業合併組成大中華火柴公司)、上海水泥公司、中華碼頭公司、章華毛絨紡織公司、華東煤礦、中華煤球廠、大華保險公司、中國企業銀行、華豐搪瓷公司等橫跨不同行業的一系列企業。
劉鴻生的火柴主要是與瑞典的“鳳凰”、日本的“猴子”競爭。他的兒子說,父親以合併國產火柴企業,搞產銷聯營的方法縛住了“鳳凰”的翅膀,捆住了“猴子”的手腳。此後辦水泥廠,生產“象”牌水泥,與北方啟新公司的“馬”牌、日本的“龍”牌之間展開角逐,最後他也是聯“馬”制“龍” 。
到抗戰前夕,劉鴻生的事業至少橫跨了10個行業。1930年,他以86萬兩規銀在上海四川中路建造了一幢八層樓的辦公大樓,取名“企業大樓”,將他的企業集中在這幢樓裡辦公。一層是中國企業銀行,二層三層是開灤售品處和他本人的辦公室,四層是水泥公司、碼頭公司、華東煤礦公司,五層是大中華火柴公司,六層是章華毛紡織公司、劉鴻記帳房、劉氏其他的中小企業,七層是保險公司、律師事務所和醫務室等,為了便於集中管理,他乾脆把自己的公館搬到了八層。
之所以自辦銀行,也就是因為這次遇到資金週轉困難,嘗過被債主苦苦相逼的滋味後,多虧銀行家徐新六雪中送炭,渡過難關,他在感激之餘,認為工業非有一個供應工業資金的機構不可。在銀行家陳光甫、徐新龍、張公權等人的幫助下,劉鴻生才創辦了這家中國企業銀行,實際上運作不是很理想,即使他自己名下的那些企業也很難協調。
劉鴻生隨時都在設法創造新的企業,並不是他辦的企業都能盈利,給他增加財富的往往是商業而不是工業,然而他辦實業的雄心始終不減。他說:“我相信所有的資本家都有這樣一條癖好,那就是總希望一個企業變成兩個,兩個變三個” 他的“劉鴻記” 賬房負責人說: “我們的老闆不能聽說帳上有十萬現款,假如有,他一定不肯讓永遠存在賬房裡,他總要想個方法使用出去。”
最大的賭注
劉鴻生是個很苦幹的人,每天早上八點就到企業了,吃完早飯就開始辦公。抗日戰爭也沒有打斷他的企業夢,他繼續在香港辦廠,在西南辦廠,甚至把他的廠辦到了大西北。張公權說過一句話:“中國的工業,外國人來看,問化學,非找範旭東不可,問毛紡廠,那就非找劉鴻生不可。”在上海,他就辦過章華毛紡廠,將四百噸機器裝置內遷,在重慶辦起了中國毛紡廠,一個月可以生產三萬套毛呢制服。曾用三個月時間生產十萬套毛呢軍服捐贈給十萬青年軍。為了解決原料供應,他創立了西北洗毛廠,在極為艱難的條件下建立起了新的西北毛紡織廠,對於西北的羊毛起了本質的改進作用。一方面洗毛專供外銷,一方面織毛,擴大人民的服裝用品。
1947年10月,經過企業界多年的爭取,“工業會法”正式頒佈。1948年11月,“中國工業總會”在上海成立,全國各省市的工業會、各同業工會全國聯合會共派出154位代表,火柴業、棉紡業、營造建築業、麵粉業、電工器材業、水泥業、絲織業、製藥業、造紙業、酒精工業、電氣工業、機器工業、橡膠工業、金屬品冶制業代表性的企業家幾乎都到場了。當時有五個人有意競爭理事長的位置,吳蘊初、劉鴻生、陶桂林、潘仰山、李燭塵,其中最有競爭的是吳蘊初、劉鴻生,國民黨方面想推出的人選確實陳藹士。在15個常務理事中得票最高的劉鴻生當選為理事長。作為企業家的他,那一刻達到了一生的巔峰,儘管當時他的企業面臨著種種危機,未來怎麼樣,他心裡實在沒有底。
1949年,劉鴻生到了香港,最終還是選擇回到上海,動身前,朋友勸他:“你這次決定,未免冒險一點,還是再觀察一段時日再定,比較恰當”他用半認真、半說笑的態度,說:“做大生意好像大賭博,我自信一生運氣不錯,封堵必勝,這次,我決定下一大賭注。”
1956年,他創辦的所有企業都已公私合營,無須他操心了,他在世上已無念想。臨終前夜,他告誡後人:“定息可以分取,但不要多取,每人至多拿幾萬元,拿多了對你們沒有好處。其餘的全部捐獻給國家, 這是我對國家一點微小的表示,也是我最後的囑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