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靜安社群需求大資料報告
出爐啦!
自“社群分析”工具在靜安區推廣以來,靜安區民政局不斷收集靜安社群的資料,從資料出發分析社群的需求和變化。
2020年,區民政局在既有“增量的全面需求調研”的基礎上,增加了“存量的部分資訊更新”工作,共計調研21萬餘戶。
區民政局對這些資料進行了分析,再與歷年的需求資料報告做比對,為大家更宏觀和全面展現資料背後的規律。
01 基礎資訊
問卷收集情況、性別比例、人口比例
圖1 各街鎮調研樣本數量
區民政局面向靜安區14個街鎮的241332份,收集了居民的基本資訊、社群參與情況、公共服務需求、各類群體需求等方面的資料,瞭解居民對社群服務的態度、需求等資訊。
圖1為各街鎮參與調研的樣本分佈情況。其中彭浦新村街道和共和新路街道問卷數量都超過3萬份,彭浦鎮、大寧路街道、江寧路街道、芷江西路街道、曹家渡街道以及臨汾街道都超過1.5萬份。
調研人群性別分佈
調研人群年齡分佈
調研物件中,女性居民佔48.20%,男性居民佔51.80 %,符合我國人口性別整體比例。年齡分佈主要集中在31-65歲,佔調研物件總數的63.93%。其中,51-65歲人群佔比最大,為35.93%,其次為31-50歲人群佔比28.00%。人群年齡分佈較為平均,且符合社會現狀。
02 社群需求分析
公共服務需求及各類人群需求
圖4 公共服務專案需求排序
全區範圍內,居民對公共服務專案的需求主要集中在物業、業委會等服務,公共設施完善,社群便民維修以及小區周邊設施等4項內容,需求度均超過60%,另外便民服務生活資訊、熱線諮詢,文體活動設施,垃圾分類指導,居民體質監測等4項需求度均超過50%。
將2020年公共服務需求度資料與2019年對比,則可以得出下表:
表1公共服務需求比對
從兩年的需求度差異來看,有7個專案的需求度有所下降,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垃圾分類指導”,需求度下降5.97%,排序上也從2019年的第6位,下降為2020年的第7位;另外有9個專案的需求度有所上升,但上升幅度不大。總體而言,居民對公共服務專案的需求度仍然很大,需求度前五位的專案,兩年間並無變化,只在排序上略有不同。
圖5 各街鎮公共服務首位需求分佈
從上圖可看出,各街鎮公共服務專案首位需求,主要集中在物業、業委會服務,社群便民維修,公共設施完善等專案。其中有7個街鎮的公共服務專案首位需求為物業、業委會服務,需求最高的為石門二路街道(88.96%),其餘的也均超過50%。南京西路街道的公共服務專案首位需求為小區周邊設施,靜安寺街道、江寧路街道、臨汾路街道為公共設施完善,天目西路街道、寶山路街道、曹家渡街道為社群便民維修。
表2各街鎮公共服務首位需求比對
將14個街鎮在2019年和2020年的公共服務專案首位需求進行比對,可以發現,有6個街鎮的首位需求專案並無變化,且均為“物業、業委會服務”,其中彭浦鎮的需求度降低最多,接近20%,芷江西路街道的需求度增長最多,接近15%。
圖6 各類人群服務首位需求分佈
表3 各類人群服務首位需求比對
調研顯示:
全區幼兒及青少年前五位的需求也幾乎都和“教育”有關;
青年人的首位需求,連續4年均為快遞代領服務;
老年人前三位需求也基本圍繞“醫療和健康”方面,這與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徵是極其吻合的;
殘疾人首位需求為政策法規,需求度為38.33%;
困難群體對自身的各類權益保護與支援服務有著集中性的需求。這和困難群體的經濟地位、社會地位等都有很大關係。
對比各類人群首位需求分佈的2年情況,可以看出,其中4類人群的首位需求並無變化,但需求度均有所下降。殘疾人服務的首位需求從2019年的“醫生上門”變為2020年的“政策法規”。
圖7 所有專案需求前十排序
表4 所有專案需求前十排序比對
將所有服務專案需求進行綜合排序,需求度前十的專案如圖7所示,首位需求為“物業、業委會等服務”。該10個服務專案的需求度均超過50%,其中8項為公共服務,2項為老年人服務。
對比2019年和2020年所有專案需求前十位,可以發現,兩年間排序前十的專案相同,其中,需求度上升的為“小區周邊設施”“文體活動設施”“醫療保健諮詢服務”3項,但增幅不高,其餘7項需求度均有所下降。2019年的全區首位需求為公共設施完善,2020年的全區首位需求為物業、業委會服務,其餘專案的需求度排序變化不大。
03 各房屋型別需求分析
舊裡、商品房、售後公房
圖8 各小區型別公共服務專案需求
舊裡小區和售後公房小區公共服務的需求前三位,與全區層面的資料相同,均為“物業、業委會等服務”“公共設施完善”“社群便民維修”。
對比資料可以發現,“公共設施完善”這一項需求中舊裡小區的需求比商品房小區高出近十個百分點,也遠高於全區水平。
這說明從宏觀角度看,全區居民對社群中各類設施的需求意願相對持平,且小區以外的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居民的平均享有量差異不大;從微觀視角分析,舊裡小區的公共基礎設施則遠比商品房小區差,居民改善公共基礎設施的意願也最強烈。
另外,對比各房屋型別的需求可以發現,舊裡小區在“物業、業委會服務”和“公共設施完善”等基礎設施和基礎服務享有上的需求較高,而在“藝術類課程培訓”“體育類課程培訓”等方面的需求則普遍低於其他房屋型別。
這說明,在居住、生活環境等基礎需求未被滿足之前,社群居民很難關注到自我提升、精神享受等更高層的需求。
圖9 各小區型別社群服務知曉情況
分析資料可以發現,舊裡小區居民表示瞭解社群公共服務的比例為73.52%,超過另外兩個小區型別,也超過全區的整體比例。並且,舊裡小區居民表示願意參加社群提供的服務的比例為59.15%,同樣超過另外兩個小區型別,也超過全區的整體比例。這和舊裡小區鄰里關係緊密,熟人間資訊流動更快有關。
“瞭解-願意”差異是指,瞭解社群公共服務與願意參加社群提供的服務之間的比例差異。可以發現,商品房小區的“瞭解-願意”差異最小,低於全區差異,舊裡小區的差異最大,為14.37%,超過全區差異。可以認為,“個人意願”和“資訊接收”之間可能較大的“不對稱性”需要解決。
04 結論與建議
01 準確錨定治理單元和分類維度是治理基礎
小區型別、公共服務需求、人群需求等因素並非是唯一決定社群需求的因素。因而,單從“小區型別”來篩選歸類社群需求是不夠的,只有將治理單元和分類維度結合起來,才能做到需求的精準回應。
02 基本權益保障是全人群的首要需求
調研發現,基本權益保障型需求提升、人們自我保護的意識在不斷增強。因此在為社群設計活動、提供社群服務的時候,要從人群的實際需求出發,找到最基本的痛點,很多最重要、最首要的需要往往容易被忽略。人們只有最基礎的需要被滿足時,才有精力去關注外圍的事務。
03 資訊錯層是阻礙社群參與的很大原因
居民是否願意參與社群活動,和資訊是否有效傳遞有著非常直接的關係。因此,“資訊錯層、資源錯配”的現象,很可能是導致社群參與度不高的原因。
04 “關係型社群”是治理效能的重要體現
一個社群的關係網路密度和居民對社群內資源的依賴程度是社群治理效能非常重要的呈現形式。居民和居民間的聯結度越高,社群自治的基礎就越高,所需投入的外界干預資本可能就越少。居民和居委會的聯結度越高,社群動員的基礎就越高,社群參與度就越高,整個社群的活力水平就越高。社群和社會資源的聯結度越高,用來滿足社群需求的社會資本就越多,人們對社群的單一依賴度就會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