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生:中國加快向高收入國家邁進 創新成為驅動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
封面新聞記者 孟梅 易弋力
3月5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在京開幕,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22年國內生產總值預計增長目標為5.5%左右,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同時,2022年高校畢業生將超過1000萬人,要加強就業創業政策支援和不斷線服務。
封面新聞聯合羊城晚報、新京報·貝殼財經、大河報·大河財立方,重磅推出“四地媒體連麥專家讀報告”策劃,透過微博連麥方式,雲對話6位知名專家。其中,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世界經濟專業博士生導師、國家發改委學術委員會原秘書長張燕生,就GDP增速、創新發展、職業教育等問題進行解讀。
認清三大變化對穩內需、穩預期、穩基本盤具有重要意義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22年要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面對新的下行壓力,要把穩增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那麼,我國經濟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和預期轉弱的三重壓力下如何穩增長、穩預期?
張燕生認為,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世紀疫情的雙重作用下,世界經濟形勢發生了三大變化,認清變化對穩內需、穩預期、穩基本盤具有重要意義。
一是由過去40年的全球通縮時代,進入到一個比較長期的全球通脹時代,作為世界經濟增長的兩大核心引擎,中美兩國的宏觀經濟政策不同步,即美國反通脹、中國穩增長,將持續較長時間。人民幣和人民幣資產具備了全球避險的功能。
二是貿易保護主義盛行,大宗商品價格飆升和全球供應鏈中斷,造成全球供給短缺。得益於疫情防控的成功,我國去年的進出口貿易強勁增長21.4%,突破6萬億美元大關,預計今年將維持10%以上的增速。
三是大國博弈背景下,政府在基礎設施建設、研發創新、產業競爭等領域的干預顯著加強。面對外部環境的變化,中國經濟也承受著需求、供給、預期的三重壓力,這是新發展階段必然面對的新形勢新情況新問題。2022年,我國將堅持穩字當頭,七大政策齊發力,實現5.5%左右的經濟增長,是有信心的。
我國經濟發展模式由工業經濟轉向知識經濟
2021年,中國人均GDP突破8萬元人民幣,按年平均匯率折算達12551美元,超過世界人均GDP水平,與世界銀行2021年最新設定的高收入國家標準(12695美元)已經十分接近。
張燕生認為,隨著人均GDP向高收入國家標準的邁進,我國現代農業、現代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等業態正在廣泛開展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中國經濟進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
一是我國經濟發展模式由工業經濟轉向知識經濟,科技創新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凸顯。透過持續加大科技創新投入,補齊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研究的短板,我國的經濟增長動能將順利完成轉換。
二是傳統的人口紅利不再,倒逼我國由人力資源數量優勢向質量優勢轉變。面臨老齡少子化的人口形勢,一方面要吸納每年畢業的千萬級大學生加入到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的主戰場,同時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技術培訓,培養接受過良好職業教育和技術培訓的技能型人才。
三是以工業機器人替代傳統人工的工業革命加速演進,重塑我國產業競爭優勢。以碧桂園、美的為代表的民營大企業,正在大力推進建築機器人、生活機器人、工業機器人的使用發展,以紡織服裝工業為代表的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也在透過智慧化、自動化和數字化軟硬體、人機互動分散式改造、自學習系統,激發勞動者活力,賦能傳統制造業培育國際合作競爭新優勢,參與全球產業鏈競爭。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