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5月25日訊(記者 符仲明)“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針對用什麼方式和手段來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的問題,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吳曉求日前在做客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深談》節目時表示,當前我國居民存量資產結構單一,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大力發展包括債券市場、股票市場等在內的資本市場。
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吳曉求(右)做客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深談》節目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王巖攝
“讓老百姓富起來,除了經濟增長帶來的現期收入提高之外,讓老百姓存量收入變成存量資產後如何增值也很重要。”吳曉求表示,增量收入提高,存量資產增值,社會就會進入一個良性迴圈。“如果增量速度提高了,但是存量資產貶值,會發現社會還是不富裕。”吳曉求強調。
吳曉求介紹說,過去因為金融市場程度不高,資本市場發展得不是很好,相當多的老百姓存量資產都在房地產市場,百姓都去買房子。有關研究顯示房地產在存量資產佔比達到70%左右,比重非常高,這也反映出中國居民存量資產的“畸形”。依靠現有的房子價格上漲來實現存量資產收益,是難以為繼的,而且對國家經濟發展的環境會帶來巨大的破壞性。“房價這麼高,人們怎麼去創業,小微企業怎麼去生存,房租都交不起。”吳曉求稱。
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吳曉求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王巖攝
吳曉求表示,要解決居民存量資產結構單一的問題,發展資本市場非常重要。從世界各國的金融發展歷史,以及居民資產結構的變動趨勢來看,證券化資產在居民金融資產中的比重是不斷提升的。但在我國證券化資產比重還比較低,所以我國要大力發展資本市場,包括債券市場、股票市場等。他認為,債券市場要成為居民配置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股票市場要解決成長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