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第52個世界地球日。在華東理工大學第一食堂,當學生們從宿舍區前來用餐,涉足北、東、南3個方向形成的環路,就“一個不小心”“踏上了奶瓶”。
原來,他們的腳下就是中國第一條廢塑膠再生環保路,此路竟然是那些被喝完的奶瓶透過“化學反應”鋪就而成的。這條看似與普通瀝青路面一模一樣的路,卻為塑膠奶瓶的迴圈再利用探索出了一條全新的綠色發展之路。
隨著可持續發展理念在全球範圍推廣,打造塑膠迴圈經濟新模式、加大塑膠環保回收力度,成為推動世界經濟“綠色復甦”的關鍵議題。越來越多行業投身創新環保活動,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3060”發展目標。
率先在華理校園建成的這條“塑膠之路”,僅300米距離,就使用了超過200公斤的“每日鮮語”可回收塑膠奶瓶。運用廢塑膠改性瀝青的創新方法,不僅“變廢為路”減少環境垃圾的產生,與常規純瀝青鋪設的路面相比,這類聚合物改性瀝青的路面效能更為優異,而且經久耐用。
通常被廢棄的奶瓶是如何變成柏油馬路的?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瞭解到,那些塑膠奶瓶被送到回收廠進行分揀,被粉碎、被熔化。之後,這些原料又被送到瀝青生產廠,基於陶氏公司的ELVALOY™ RET瀝青改性技術,生產出廢塑膠改性瀝青,用於鋪設道路和其他路面。
“難回收的塑膠經常被丟棄在垃圾填埋場和河流中,卻未考慮其他方面的潛在價值。”陶氏公司包裝與特種塑膠業務部亞太區商務副總裁李明壯解釋說,塑膠之所以會得到品牌商、回收商和其他價值鏈合作伙伴的高度重視,是因為塑膠能夠倒逼行業各方,共同推動可持續發展戰略,通力減少塑膠廢物丟棄,改善自然生態環境。
作為上下游的綠色同行,陶氏公司與每日鮮語雙方正開展中國首條“塑膠公路”專案,當天在華理達成合作夥伴關係,透過創新解決方案提升塑膠回收率,更加合理地對廢塑膠進行再回收和再使用。據悉,至2030年,陶氏公司將致力於“消除廢棄物”,讓100萬噸塑膠得到回收、重複使用或再生利用,並能幫助其他品牌商減少塑膠廢棄物。
在亞太地區,此前陶氏公司在印度尼西亞德波市用回收塑膠改善道路,幫助當地政府實現到2025年減少70%海洋塑膠廢棄物的目標。在試驗專案取得成功後,他們轉向印度交通領域,在浦那和班加羅爾市實施塑膠改善道路計劃。最近,還開始與泰國暹羅水泥集團合作,使用塑膠改善瀝青路面效能。
專家測算,在我國,塑膠瓶的回收率可達94%以上,它們可以被加工成纖維,製作衣服、鞋子、繩子、手提袋等等。隨著回收技術的發展,它們甚至還可以被重新制作成塑膠瓶,真正地迴圈再利用起來。華東理工大學副校長李濤教授表示,希望藉此機會激勵青年學生在可持續發展領域探索更多非傳統的解決方案,科技賦能綠色發展。
欄目主編:徐瑞哲 文字編輯:徐瑞哲 題圖來源:徐瑞哲 攝
內圖來源:華東理工大學
來源:作者:徐瑞哲